-
佛教各宗概况
佛教 各宗概况 佛教传入我国,先后形成十宗,流传在不同的朝代和地区。十宗有俱舍、成实、三论、天台、华严、 法相 、律、 净土 、禅、密等宗。本书对禅、净土、律三宗已有专章叙述,这里不谈。其它七宗概况,现分述如下: 第一节俱舍宗 佛灭后九百年,犍陀罗国有世亲尊者,取 经藏 中有义造《 俱舍论 》。发扬诸法的有谛。陈代 真谛 三藏 ,即将此论传...
佛学网2020-12-29佛经入门
-
练习1 有意识的呼吸 一 正念观身
练习1 有 意识 的呼吸 一 正念 观身 修习正念的二十个练习 [法] 一行禅师 著 明洁 明尧 译 摘自明洁、明尧译《 生命 的转化与疗效》一书 [编者按] 佛陀 在世的时候,曾多次教导他的 弟子 修习 四念处 。佛陀入灭之后,四念处仍然是南传上座部最主要的用功方法。《四念处经》之于南传 佛教 ,犹如《 金刚经 》之于北传佛教。到目前为止,在西方世界弘法比较成功...
佛学网2020-12-29佛经入门
-
正念是明灯不是法官
正念 是明灯不是法官 附(书评) 正念是明灯不是法官 读 一行禅师 《 生命 的转化与疗救》 图文:兰心 这一年来,最大的喜悦是听一行禅师讲经 说法 。 感恩 一行禅师,也感恩净慧大和尚等善知识。翻译《一行禅师文集》的明洁、明尧在后记中说:多亏柏林禅寺方丈净慧大和尚以及柏林禅寺的明海法师帮助多方面联系,本书才得以与广大读者见面。 连日来,读一行...
佛学网2020-12-29佛经入门
-
练习2 随息 一 正念观身
练习2 随息 一 正念 观身 彼作长入息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在作长入息。彼作长出息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在作长出息。彼作短入息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在作短入息。彼作短出息时,心中了了分明,我正在作短出息。 修 行者 非常绵密地随顺着他的呼吸,并且在整个呼吸的过程中,与他的呼吸成为一体,不允许任何散乱的想法和念头插进来。这个方法被称...
佛学网2020-12-29佛经入门
-
练习3 身心合一 一 正念观身
练习3 身心合一 一 正念 观身 入息,我对我的整个身体了了分明。出息,我对我的整个身体了了分明。 第三个练习是为了使身心达到和谐的状态。帮助我们做到这一点的因素是呼吸。在禅修的过程中,身心的分别消失了,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之为身心合一。在这个练习中,我们所观的对象不再仅仅是呼吸,而是整个身体本身,因为它与呼吸是融为一体的。 有一些修...
佛学网2020-12-29佛经入门
-
练习4 静 一 正念观身
练习4 静 一 正念 观身 入息,我使身体的活动平息下来。出息,我使身体的活动平息下来。 这个练习是第三个练习的延续,它借助于呼吸来使我们的整个身体达到安和宁静的状态。当我们的身体不调和的时候,我们的心就很难安祥。因此,我们应该借助于呼吸来帮助我们身体的功能顺利和谐地发挥作用。如果我们气喘吁吁,或者呼吸不规律,我们就不可能使机体的...
佛学网2020-12-29佛经入门
-
三皈五戒仪式
三皈 五戒 仪式 三皈五戒仪式在寺庙或者安静的地方可以举行 皈依 的仪式。没有这个条件,你可以自行在佛面前行皈依礼。因为皈依是心的皈依,就算没有人证,但佛却是无所不在、全知一切的,只要你真心皈依,佛就认你,你就是 佛教 徒。最好是找上师举行皈依的仪式,约定行皈依礼的日期,上师选一个吉祥日子。皈依前三天到七天之内不 杀生 、不偷盗、不...
佛学网2020-12-23佛经入门
-
哪三皈五戒什么时候戒
哪三皈 五戒 什么时候戒 三皈: 三皈就是 皈依 佛、皈依法、皈依僧。皈是皈向、依是依靠。但凡是 信仰 佛教 ,受了 三皈依 法,才算是一个真正皈依佛教的 信徒 ,是 佛门 的 三宝 弟子 。以 佛法 僧三宝为师,佛是天中之天,圣中之圣, 三界 导师,四生慈父。佛宝赞无穷,功成 无量劫 中,巍巍丈六紫金容,觉道雪山峰,眉际玉毫光灿烂,照开 六道 昏蒙,龙华...
佛学网2020-12-23佛经入门
-
至诚改过、行善改命
至诚改过、 行善 改命 古德云:人非圣贤,孰 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这是勉励改过行善的人,往昔的过失无须过於灰心丧志、退缩;只要即时努力改过、 忏悔 、行善、不因循苟且,如此即是莫大的善。我们当知 生命 的真实意义,在於追求 圆满 、至善的品德修养。德业的修养,无过於珍惜与生本具有的善良本性,努力防范并去除后天不良习性的薰染。一...
佛学网2020-12-23佛经入门
-
对付人类饥馑的武器
对付人类饥馑的武器 大豆,又被称为珍珠黄、玛瑙豆;早 在三千年前,已被中国农民所重视。中国的耕地总面积,虽然仅占有全世界耕地的百分之七;但是,此神奇的大豆,却养活了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不仅如此,它现已成为西方饮食中的一种主要材料;将来它亦是避免人类饥荒的重要武器。 大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且,它能在贫瘠的土壤上繁殖生长。大...
佛学网2020-12-23佛经入门
-
救世大悲者
救世大悲者 在中国民间有句俗话:家家观世音,户户弥陀佛。 阿弥陀佛和 观世音菩萨 两位圣者与我们中国人有很深的法缘。尤其他们被一般民间所敬仰的程度,并不逊色於其他外道的神明。而在这两位圣者中,观世音菩萨更是家喻户晓,老少咸知的。 释迦牟尼佛当时特在法华会上,详细介绍了这位圣者普门示现,大悲应世救度 众生 的事迹。所以我们尊称他为救...
佛学网2020-12-23佛经入门
-
遍撒菩提种
遍撒 菩提 种 在 皈依 佛教 时,我们依文发了四弘誓愿,在四句偈中,首句 众生 无边誓愿度。身为 佛弟子 的,在每天 生活 中当自深省,我们是否确实力行自己所发出的私愿?现今正值 佛法 末法初期(释迦牟尼佛的末法一万年),在这五浊恶世的 娑婆世界 中(此三千 大千世界 别名的娑婆), 道德 的没落,社会的动荡,人类精神心灵生活的空虚等。这一切当策...
佛学网2020-12-23佛经入门
-
发大心的因缘
发大心的 因缘 发大心的因缘 (甲) 菩提心 三义①真性 菩提 ②实智菩提 ③方便菩提 (乙) 修行 先立心愿心愿为修行之先 心愿为立行之准 (丙)发大心的因缘① 念佛 重恩 ②念父母恩 ③念师长恩 ④念施主恩 ⑤念 众生 恩 ⑥念 生死 苦 ⑦尊重己灵 ⑧ 忏悔 业障 ⑨求生 净土 (10)念 正法 久住 (丁)普劝 发心 反躬自省 普劝大众 苦乐相校 一再叮咛 发大心的因缘...
佛学网2020-12-23佛经入门
-
佛教五戒指的是什么
五戒 是什么 谓戒有五也。一不杀。二不偷盗。三不邪故。四不 妄语 。五不饮酒 不 杀生 戒 佛教 以慈悲为主,慈悲就是有恻隐之心,不忍杀害 众生 ,我们 学佛 应该与 佛陀 一样有同等的慈悲心。《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要知刀兵大劫,皆是人类累劫以来杀生无数所造成的共业所致。慈受禅师云:世上多杀生,遂有刀兵劫,负命杀汝身,欠财焚汝...
佛学网2020-12-20佛经入门
-
什么叫受五戒?
我们的五戒,是一切佛戒的基础,但是五戒的戒目,并没有什么稀奇突出之处。在印度的古代,各 宗教 都有五戒,而且都是大体相同。即便基督教十诫的后五诫,也是如此,现在分别列举如下: 一、 佛教 的五戒:不 杀生 、不偷盗、不邪淫、不 妄语 、不饮酒。 二、摩那法典的五戒: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非梵行(不淫)、不贪嗔 三、包达夜那法典的五戒...
佛学网2020-12-20佛经入门
-
佛教五戒指的是哪五种戒律?
五戒就是不 杀生 、不偷盗、不邪淫、不 妄语 、不饮酒。《杂阿含经》卷三十三载:云何名为优婆塞戒具足?应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饮酒等,而不乐作,是名优婆塞戒具足。可见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应持守的 戒律 。 佛教的戒律虽然有 出家 戒、在家戒的区别,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据五戒为根本,所以五戒又称为根本大戒。 五戒的内容 ◎不杀生...
佛学网2020-12-20佛经入门
-
佛门五戒是指哪五戒?
五戒是 佛教 中最根本的 戒律 ,是一切戒律的基础。所有在家的佛教徒都要 受持 五戒,所以五戒也被称为在家戒,也就是 居士 戒 【五戒】 谓戒有五也。一不杀。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在家人受。则云邪淫。若 出家 人受。则云离非梵行缘。一切都断故)。四不 妄语 。五不饮酒(前四是性戒。后一是遮戒) ○法苑珠林八十八云。夫世俗所尚。仁。义。礼。智。信也。...
佛学网2020-12-20佛经入门
-
如何受五戒
如何受 五戒 前面說過,受了三歸依的人,如想更進一步求得信佛學佛的實益,必須求受五戒,才算是學佛所學,行佛所行的開始,歸依三寶,僅是入門而已。如果入門以後,老是駐腳在門房的廊下,而不登堂入室,而不登樓參觀,而不更上一層,乃至登峰造極,那只能算是玩票式的三寶 弟子 (中國唱戲的有票友,雖是會唱幾折,但不專業從事,用近代語說,便是...
佛学网2020-12-20佛经入门
-
佛教五戒的内容
佛教 五戒 的内容 五戒的内容 五戒,是一不 杀生 ,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 妄语 ,五不饮酒。这五戒,是的基本戒,不论 出家 在家皆应遵守的。《杂阿含经》卷三十三载:云何名为优婆塞戒具足?应远离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语、饮酒等,而不乐作,是名优婆塞戒具足。可见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应持守的 戒律 。 一、杀生戒:佛教的基本观念是 众生...
佛学网2020-12-20佛经入门
-
皈依三宝指什么?皈依证证明什么?
皈依三宝 指什么 皈依 证证明什么 在皈依 三宝 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是三宝。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和僧宝,宝代表了稀有珍贵,因为佛、法、僧在 世间 的出现非常稀有难得,所以称之为宝。 佛宝是指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佛代表着 觉悟 ,觉悟宇宙 人生 真理,能够 自觉 、觉他、觉行 圆满 ;同时,在 智慧 、 道德 和行为上,都已经达到彻底的圆满。 法宝是...
佛学网2020-12-20佛经入门
文章排行
本栏推荐
栏目更新
专题栏目
-
-
法师介绍
净土法门
居士文章
寺庙介绍
戒除邪淫
人间百态
积德改命
幸福人生
深信因果
戒杀放生
消除业障
素食护生
佛教仪轨
佛教活动
佛教知识
学佛感应
精进念佛
佛教问答
净土法门
佛教新闻
佛教故事
佛经简介
佛经原文
佛经注音
佛经入门
佛经浅释
佛经白话文
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阿弥陀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地藏经
圣严法师
宣化上人
海涛法师
大安法师
昌臻法师
大宝法王
明证法师
南 怀 谨
梦参老和尚
星云法师
慧律法师
慈诚罗珠
蔡 礼 旭
素全法师
证严法师
益西彭措
了幻法师
妙境法师
索达吉堪布
慧净法师
圣一法师
道证法师
小 和 尚
印光大师
仁焕法师
学诚法师
堪忍尊者
妙祥法师
妙莲老和尚
印顺法师
法宣法师
元音老人
刘 素 云
济群法师
达真堪布
开愿法师
耀一法师
静波法师
黄念祖居士
广化法师
净界法师
明一法师
陈 大 惠
果戒法师
如本法师
寂静法师
生根活佛
果真法师
彭鑫博士
果卿居士
定弘法师
宏满法师
胡 小 林
宏圆法师
心经
忏悔
感情
堕胎
人生
回向
施食
大悲咒
精进念佛
释迦牟尼
观音菩萨
地藏菩萨
普贤菩萨
轮回
福报
感应
自杀
财富
供养
仪轨
药师佛
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
观音心咒
文殊菩萨
弥勒菩萨
拜忏
因果
婚姻
生活
因缘
楞严
往生
普门品
深信因果
积累福报
净土法门
学佛问答
佛法治病
健康
法会
菜谱
爱情
布施
华严
助念
地藏经
消除业障
戒除邪淫
积德改命
戒杀放生
孝顺父母
超度
持戒
功德
家庭
生命
持咒
临终
准提咒
子女教育
阿弥陀经
准提菩萨
无量寿经
因果报应
手淫
皈依
感恩
放下
打坐
抑郁
财神
舍利子
同性恋
学佛弟子
药师佛咒
西方三圣
山西小院
附体
开光
生气
智慧
算命
出家
宽容
地藏七
东林寺
婚外情缘
感恩父母
传统文化
中阴
随缘
癌症
痛苦
情爱
姻缘
佛教
往生咒
金刚经
学弟子规
合作伙伴
-
请添加QQ:1750995114
-
玄裕法师
玄裕法师微信
阿弥陀佛
普度众生 -
公众号
清禅寺公众号
普度众生
欢迎虔诚向佛之人互相交流 -
微信捐赠
乐善好施之人
法体安康
家庭幸福圆满
您的帮助能造福更多人 -
支付宝捐赠
乐善好施之人
法体安康
家庭幸福圆满
您的帮助能造福更多人 - 返回顶部
备案号:皖ICP备123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