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嫖娼后,忏悔态度好,还能恢复到过去吗?
admin2020年10月07日佛学资料
简介嫖娼后的态度好不好? 从行为心理学上,承诺的时效性及实现性很低,你回想一下初恋的海誓山盟,再看看现在。另外,悔过后行为的可持续性是有时效性的。所以,承诺悔改的永久性你自己根据人性考虑一下。 碰巧最近我在研究这方面的心理。近期也读了很多的这方面的心理研究的书。...
碰巧最近我在研究这方面的心理。近期也读了很多的这方面的心理研究的书。我来给你讲讲吧。
说世上的男人这么多,不犯错误的没有几个。但是我可以很肯定的说,家教越好以及学历越高的人,犯这种错误的概率就会越小。请注意,我说的是概率。
很多人会给你大致几个方向意见:
1 劝和。
我相信从你的父母,或者是身边的朋友中,你一定会听到过这样的劝导:好男人没有几个,如果你离婚了,找个男人依然嫖娼呢,依然会出轨呢,依然会犯错误呢,现在你身边的这个已经很少了,你不如忍一忍,最起码对他知根知底,只要他以后不会再犯就是了。或者是:家里以和为贵,你应该善于原谅,就像现在最出名的佟丽娅事件父亲的点赞。
你设想一下,你的原谅,在你的心中会不会一直真的原谅了,还是想起的时候心很疼。如果做不到这种彻彻底底的原谅,那,你会一直被这种痛苦缠绕,影响你的整个,精神状况以及心理。他现在的一切表现都是一种悔过的表现,但是人的心理有一个限度,你的原谅是有一个限度,而他承认错误的各种悔过的行为也是有有效期的,一年,或者两年,总之从人性角度,是不可能是悔过一辈子。如果你能彻底彻底彻底彻底彻底的从心理原谅,那就可以依然继续。等到他原形恢复的时候,你是否会后悔当时为什么没有离婚?
2 自己决定忍
还有一种情况:他下班,把钱给你,一切的钱都由你打理,照顾你关心,但是他依然会犯错误,在外面很低调隐蔽的犯错。也有人会说:他给你吃给你穿,照顾好你关心你,你为什么不睁一只眼闭只眼,想那么多干嘛那么认真又干嘛?
那么,他给你钱,他关心你,他照顾你,反过来你隐忍着给他一个家。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就是等于他在用他的金钱以及对你的关心,来求得对他不断犯错误,你给她的原谅,来求得一个外面玩完了回家有饭吃的幸福,这就等于一种价值的交换。这种价值交换从市场的物质交换角度上讲是合理的,但是从人的精神角度讲,如果你能忍受,那也是合理的,因为你理应的反抗没有出现,没有拒绝只是为了其他的东西而忍。
这种情况下的女人又分为两种:一种是通常是没有任何经济实力,没有工作,很少的社会经验,或者是已经完全没有感情了,自己出去又赚不到什么钱,或者说是,赚不到他带给你的那么多的钱。所以为了现状,忍气吞声。第二种是为了孩子忍气吞声,时常掉泪。其实现在的孩子都成熟的很早,也都不傻,如果父母在他面前表现的,特别美满,在孩子面前的演技无可挑剔,那么孩子会成功的被骗过去,但是现在成熟的孩子,稍微有点头脑的孩子能够很轻易地看到,自己家庭中隐藏的裂痕,其实这对他们的心理又是另外一种损伤。
3 离婚。
离婚也是一种选择。首先声明我不是卫道士,我没有精神洁癖。
离婚,对现有的财产进行彻底分割。很多人都说为什么不给机会,我可以给机会,但是我要再次先做一个完整的独立的,能够不再依附于他人,而自我满足的一个个体,然后我要求对方重新对我,或者重新对我们的关系开始进入一个新的第二次的婚姻。
其实现在的社会诱惑太多,一个结婚证,既然已经不能对对方的行为造成任何的约束,去嫖娼找小姐,那么我们要它有什么意义?结婚证是一个对双方的约束,对方已经打破了这种约束,那么女性为什么还要再被它束缚。女性不需要和的出轨的先生成为敌人,但是现在要做的事,是先成为自己一个独立的人,然后给对方机会,给双方第二次婚姻,但是我们的第一次,已经彻底结束了。
也许有人说那多麻烦,不如继续,但是性质不同。要知道,悔意和悔过行为都是有实效性的,彻底的重新开始,会让婚姻中所谓忠贞的威慑力更加延长
上一篇:如何忏悔自己折损掉的姻缘福报?
如果大家不能正确的解读佛学名词,有会乱解佛法。就像佛教讲修慧,什么叫做福报?这里的福,不只是金钱,还有子孙,健康,思想,婚姻,幸福等这都可以叫福报。不能把福报和金钱看齐。
你所拥有的福报就像能量,它可以变化成亲子,变成健康,变成思想,当然也可以变成财富。福报的能量是有限的,过份的变为金钱,导致其他的福报减少了,着实可惜。现在的社会讲究婚姻福报问题。
如今大家有钱了,金钱福报来了,但是离婚率却大大增加,身体也逐渐衰弱,即使只生一个孩子也感到累。明显现代人的福报差太多了。大家把能量都分散给钱财,其他都没有了。岂不是太可惜!所以这个社会不要太爱财,适度就好!
婚姻福报的折损的几个现象:
第一,未婚先孕,又去堕胎,或者男女关系很随便,这类人很容易折损婚姻福报,这就是忠诚的问题。谈恋爱是对的,但要神圣,对爱情,婚姻保持一种很神圣的态度。不光丢掉福报还玷污少女,从阴德上就要损一笔。为什么很多人越来越不幸福?那是跟损了阴德有关。
第二,是忠诚问题。很多人把恩爱放在第一位,这是非常危险的。有恩就有怨,有爱就有恨。出轨的人,就是去找恩爱的人。这也是有损阴德的行为。婚姻重在对彼此的忠诚,忠诚就是一种很好的品质,你只要有忠诚,一定会遇到好的姻缘。如果你不忠诚,一心想找恩爱的对象,往往婚姻不如意。夫妻之间的约定,是忠诚的约定。
第三,在求财上破坏婚姻的果报。曾经有个人,他做生意时为了抢夺客户,经常带客户出入情色场所。这个业很重,他不光把客户带入歧途,害了客户的婚姻,还用这种方法来赚钱,有违天道。最后离婚也是他的果报。
以上三点,玷污少女,侵犯有妇之夫或者有夫之妇。这个罪过极其严重。
如何忏悔?
第一,向对方和自己的祖先忏悔。祖先即神仙,都是神仙在保佑,你侵犯他人的子孙,神仙自然起怒,降祸于人。婚姻本是神圣事,却被玷污。所以要向对方祖先以及自己的祖先忏悔。双反都要忏悔。因为做了愧对祖先的事。否则婚姻就会不顺。
第二,知道自己的业力,观察自己的家族,有离异、灾难、横死这些,发现自己是否有这个业力的存在,从而去忏悔。
有智慧的人懂得观察家族的业力。古人云:“一代为官九代牛。”这句话有两种含义,一代官做不好,会积累很重的怨气,子孙九代都要替他还。为什么?因为为官者把百姓的钱财拿来给子孙享受,子孙用你的钱财,就要替你还债。这就是业力。另一种含义,为官清廉者,人格越来越高尚,不求钱财多,有钱时去行善积德,不求非分之财,如有非分财,必殃及子孙。
晚婚现象出现,婚姻不顺的,一定要知道因果,对婚姻有敬畏之心。
婚姻是人生大事,要成人之美。有些人讲法,对婚姻抱有嘲笑的态度,尽快改掉。人自有人道,天自有天道。就好比火车、飞机、汽车,都开不同的道,每条道都值得我们去尊重,都有它存在的意义。都是值得尊重的。
下一篇:每天念一遍《地藏经》会有怎样的体验?
在我们的理解里对成就佛道的功德有一种非常错误的认识,从经典上的记载就能看得出来,现在很多的所谓世间研究佛法的人,认为成佛呀佛法啊,佛祖菩萨都是一种类同世间所谓有智慧的那些人。这种心量和思维的范围是很狭窄的,绝对不可能相信世尊那种超人的现象。对世尊那种所谓人性的东西给予承认,对非人类这些东西,认为好像都不是太可能的。
其中也包括眼前记载的这段,这段说的是世尊从胸呀肋啊,腰呀颈啊以及肩臂卍字中,“一一毛孔皆放无量妙色光明,如虹拖辉,如日舒光”。这种现象你叫我们怎么想好像也想不出来,一个人怎么会有那样的光芒四射的感觉呢?好像这是个异乎寻常的感觉。这就是所谓我们现在的认识心量跟佛陀实际的生命状况不相谋和。我们怎么也想不到,怎么人会发光吗?好像不太可能。因为我们没有见过人发光的时候,就觉得人怎么能发出光明来呢?
因为你现在这个业果,就是说现在你意识思维这个范畴是一种局限性把你的力量局限住了,就是这样还是能看到一些现象的。前段时间,J居士升职后整个人容光焕发,红光满面的,看着就是不一样。
我们平常也知道人逢喜事精神爽嘛,真实是这样的。释迦牟尼佛看到什么景致会有这样的一种表现呢?这是什么表现?是他心里头欢喜。你说J居士一下子升职了(作为一个人来讲,哪怕他再能沉得住气,修养再好也是有限的),他碰到这种境界变化的时候,那种所谓的喜悦的感觉、心情是压抑不住的。他肯定碰到这种喜事高兴啊,所以他所谓的心光呀身光啊一下就变了,心发光了身就发光了,一看人都不一样了。
那佛陀呢?什么事能让他去高兴呢?他不会跟世间人似的得到一种财色名食睡,会因为得到和失去而欢喜,不是。因为有人能够修行成就了,获得真正的解脱利益了,这样的一个现象发生,以及因为这个因缘而将要发生,连续反应出来很多人因为这个因缘而得度。作为众生慈父,看着自己的孩子能够去超越生死苦海,获得究竟安乐,这种因缘成熟了,所以说他就非常高兴。
高兴了就成这种状态了,“如虹拖辉”,身光就发出来了。因为他是法界之主啊,是法界一切众生中的最尊最胜的法王,所以他那种威光是超越一切的。人王只是在这个世界上,在治理国家上是福报比较殊胜的,但是跟佛是没有办法比的。在这里显现的,用这些词语非常准确的描绘出来,从心底里升起的欢悦,这种欢悦不是世间那种欢悦,是一种真正利益众生,由这个利益而获得的一种正觉感受,不一样就在这儿。
所以你看他就像什么?“如日舒光,亦如劫火猛焰炽然”就像这个世界都着了大火一样那种感觉,咱就想想,这么亮谁敢靠近他?谁敢靠近太阳?太阳你靠近了你会受伤,佛没事,佛的光明虽说特别炽盛,特别强,但是不伤人。不是跟太阳光似的,你靠近它,它会伤你。这个不会,你只会被他一种加持净化掉。
这个现象发生了不是没有人知道啊,有福报的人看得到。像虚空中释梵四天,帝释天,梵王,四天王天,这些善神,有福报的人,“遥见如来坐如须弥楞伽山顶欣然大笑”。因为他在天界,他的福报大神通大,远远的就看见佛坐在山顶上欣然大笑。就琢么“佛为什么这样?”因为释迦牟尼佛超越一切现象的圣人,难道他也有喜有忧吗?
他就在想这个道理,跟我们的想法一样对吧?“尔时,诸菩萨及诸天众闲作是念”,这些圣贤弟子们也有这么个想法:“如来世尊于法自在,何因缘故欣然大笑?”这于法自在什么意思呢?他不受一切法的约束,就是说他没有一切法所谓的概念性。因为释迦牟尼佛已经在一切法中得自在了,不会有得有失感,因为这个得失而去高兴和不高兴,他于法自在呀,什么因缘佛会这么样的欢喜?佛世尊超出一切世外,还有事让他高兴吗?他不明白这个道理。
比如F居士突然哪天听她哈哈大笑,我们肯定就知道要不就是她得孙儿了,要不就是她家老头又赚了几百万回来,没别的让她笑啊,是不是?绝对不会因为什么别的她去发笑,欢喜啊,对吧?因为她的意识范围里就她们家那几个人。这是很实际的,我们凡人是这样的,但释迦牟尼佛不是啊,他对世间一切事都看破都放下了,还有什么事能让他欢喜啊?
菩萨们跟这些所谓圣贤们就想不明白这道理,就在琢磨这事儿,“何因缘故欣然大笑,身放光明”?身放光明,你看人一下就变了。哪天你看F居士脸放光了,肯定有好事来了,咱赶快随喜人家。就是这样啊,因为身心是一如的,心高兴了,身自然就轻安,人逢喜事精神爽嘛,对吧?
#p#分页标题#e#
“身放光明,默然不动,住自证境”默然不动是什么?佛并没有什么能让他所谓动心的呀,他在自证智境界当中是以三昧为乐。他自己在观察,人家并没有所动,人家在自得其乐,在自己三昧境界里头自然有法喜禅悦那种快乐。
“入三昧乐,如狮子王周回顾视”。就像狮子王一样那么无畏,什么叫狮子王?他没有什么东西能够值得他去欢喜的,那种威势是很自然的发出来的,狮子王在兽群里头,它是一种什么感觉?是一种王者的感觉,王者的感觉不会以得失而去欢喜,只是在他自得其乐的心境当中有所谓的喜,那种现象发生。
你怎么体会得到?我们有时候想起来什么,我不知道你们经历过没有,有时候睡觉能笑醒了,为什么笑醒了呢?还是梦里头有得失嘛。咱去想象一下,突然一下子这个人什么事也不因为就乐起来了,乐得屁颠屁颠的,你看这人是不是傻了?有点那意思哈,因为都不知道他心思啊。
这帮人不知道佛是什么心思,所以就有点蒙了,佛怎么这样呢?但是他肯定知道,是佛自己智慧的功德所发起来的欢喜,并不是因为周围的某种境界。他这么猜,但是佛实际上是什么样呢?因为他以自证的智慧境界,观罗婆那王,他观察到,这“罗婆那念如实法”,何为念如实法?真正的思维真实的道理获得真实的利益。
以罗婆那王为首,这么一类的众生得度的因缘成熟了,佛自然从心底里发出那种喜悦,这是最大的最殊胜的一种供养,他看得到这种情景,他才有这种现象发生,这也是证明了佛陀的心同体大悲的那种限量证境。因为获得解脱,你身心世界的变化自然是无量光明的。
无量光明如何体现呢?从佛的心境当中就给你反射出来。获得解脱以后你的身心世界,就像佛刚才所表现的那个样子——欣然大乐,举身放光,犹如百千日一样,光明灿烂。你的生命世界就是这样的,因为你念如实法就会获得如是的利益。
从这段经文上你就可以知道,因果是同时的。何为因果同时?罗婆那王,因为他念如实法开悟明心见性了,而佛是已证之果。释迦世尊以自证智告诉我们这个果报就是如是发现的,何谓如是发现?念如实之法发现的,这叫因果同时的现象。
因果同时的现象从哪儿去理解呢?因为你修行正觉菩提啊,无上菩提那个道呢,自然就是这样显现,显现的是因果同时的证量境界,以如实法见如是的境界。什么叫实法呢?我们在《金刚经》里也提到过一句,实相嘛,他讲的这个实法是说安住如实之相,什么叫实相真理呢?以如实见,见一切法,离一切相,即是实相,所谓的一切相则是实相。
我们要知道实是真实受用,诸法本来的东西,有因果同时的一种现象。修行正觉菩提是因果同时,发心即成的道理。发心即成,诸佛法身本无我境,没有所谓我及我所。有缘的众生菩提心性一旦发显,果报立即就现前;就是你的菩提心一旦发生出来的时候,你的所谓的正觉菩提果就现前了。
我们看这段经文不要把它分开来看,罗婆那王就是发心,他代表众生没有成道的时候发菩提心的过程,一旦菩提心发出来以后,释迦世尊代表众生的果报,是圆满菩提果的。这两个是同时的,你那儿发心这儿就有果相应,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菩提道是这样子的。没有所谓的时间的观念,没有什么空间的认识,这样就把我们以前的观点就给消除了。
我们以前的观点是什么呢?因为你在你这种业识环境里头,你认为成佛必须得有先后的,因为你有分别念。实际上你现在如果菩提心发现出来,你立即真的会见得到释迦牟尼佛2500年前在菩提树下成正觉那一刹那间,为什么?因为你跟他同一体了,自然就见得到他,这是真实的。
为什么呢?你说现在我们见不到,因为我们现在没有成佛,你成佛了自然当下现量就见得到佛祖成道那一刹那间的功德。为啥?你跟人家心量不一样嘛。因为罗婆那王念如实法,所以释迦世尊就显现如实境界,他俩是一体的。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先受罗婆那王请;复知菩萨众会之心,及观未来一切众生,皆悉乐著语言文字,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先受罗婆那王请”, 为什么以大慧菩萨来说呢?因为你想证入法身,必须得有大慧,大慧是绝对的真理那种智慧力量。这个法是以大慧菩萨作为影响众发起的缘起建立的,法必须得仗缘发生,以这个菩萨来作为缘起是什么意思呢?证明这个道理是通达法身境界证量的绝对的真理。“大慧菩萨摩诃萨先受罗婆那王请”,他已经应罗婆那王邀请。
#p#分页标题#e#
“复知菩萨众会之心”,又能知道参加法会这些菩萨认识的状态,大慧菩萨能知道当时参加法会的那些菩萨们的心理认识状态到底在哪个地步。那些菩萨们是求声闻道啊,求解脱道啊,种种的事他都了知。
“及观未来一切众生”,以及将来一切要解脱的众生。为什么还要观察未来众生呢?因为这个道理适不适合将来这些众生修学?这是佛的一种圆满的智慧所体现的。“皆悉乐著语言文字”,他看到将来这些众生贪著于语言和文字。
随言取义而生迷惑,
“随言取义而生迷惑”,这是现代人的弊病,这句话说明大慧菩萨已经了知将来众生的根器。将来众生是什么样子呢?喜欢光去交谈、聊天,去把这个道理“说”,说的多而行的少。说完他会怎样呢?会“随言取义”,他会听言语的话去见取其义理,以言语而开悟,但是又因为言语而迷惑。
我们知道世人们就怕传话吧?三个人传话就变成三个样子,你经历过这事吗?不是有那游戏嘛?我说一句话你传三个人就三个样儿了。为什么三个样儿了?因为你以你的心思在摄取这个话语的意思,而这话真正的意思你不管的,你只管什么?只管我就认识这么多,我就听这么多,所以你就把人家本来的意思删除了好多,我们很多时候就误会别人。误会别人怎么样呢?好了坏了,是非啦,你想想为什么你能跟别人吵架?
最有意思的就是跟自己父母吵架,为什么?因为你根本就在误会父母,你没有了解父母真正的意图,觉着父母好像挺不讲理的。就像父母催儿女去搞对象这件事,可能催的有点紧了,因为父母的心可想而知哈,儿女不理解,就说当爹当妈的怎么这么自私呢?我说你不能那么说,因为他的心思你要了解,你要知道体谅他的态度和方法有时候不对呀,作为儿女见取义错了,随言取义,这就是我们现在的人犯这种迷惑。
世间人的生活是这种状况,他的修行更不要提了,也是这样子的。为什么?佛讲的空性义,二乘外道会怎么认为?现在所谓唯物主义思想也告诉你什么都没有,它给你否定精神方面的什么都没有,讲究物质第一。它忘了相对法的存在,没有精神,物质范畴从哪儿来?物质的相对境是从哪儿来的?因为物质的概念必须得以精神为对立面才能知道有物质的存在。
这种思想就是一种见取义,它的道理从哪儿来?也是从古代哲学里头来,但是给删枝去叶了。砍枝去叶的,中间拿一段。现代辩证法也讲因果,它讲的因果跟佛讲的因果是一回事吗?不是一回事,为什么?因为它只认识到那么多所以就叫“随言取义而生迷惑”。
随着人家说因果,以这个认识来取这个义,然后就开始生迷惑:佛说因果,不一定什么都是因果,你看那人一直都在做坏事,为什么他就一直能好呢?你看那些地主资本家们,不劳而获呀剥削人呐。政治经济学里头说的剩余价值,它讲你看榨取你们的剩余价值。它就违背因果说,因为它认为因果不是全部的。这是它的自相矛盾,既承认有因果,但是又不承认全部都是因果。为什么?因为不认识全部的因果,就否认它的存在,我们众生就迷惑在这儿。
我们都看过佛经,都知道佛菩萨有愿必应,都相信这话吧?有愿必应,相信不相信?我告诉你肯定不相信的。你会说,既然有愿必应,咱们从自己身上就可以感受到有时候也不灵呀,你再说啦,佛菩萨既然那么感应大的话,为什么别人把他庙砸了什么的,那人没有出问题呢?这都是我们的见取心呐,只看到我们所见到的东西,只取义呀,随言取义。我们是根据世间人所持的言论在观察现象的发生,并不了解真正的全部的道理和经过,迷惑的心就产生了。
实际上这句话把我们众生见思二惑的毛病指出来了。众生见实质上就是见思二惑,用现在的话给你翻译过来就是,主观方向和思维方式的错误导致你生命结构的错乱,这就是为什么众生有见思二惑,不能成就正觉也就这意思。
成就正觉就是阿罗汉,什么叫正觉?你看待人生轨迹一切事情一切现象境界,能够有正确的看法,这叫正觉。什么叫正确的看法呢?一定要符合它本质的东西,本质是空性,你的看法不符合空性思想,肯定就要有挂碍受牵累;符合空性的看法,自然就会得到解脱,不会被现象所迷惑。
#p#分页标题#e#
这是必然的一个法则,不光我们是这样,二乘外道也是如是。因为二乘外道断取佛所说的空义,断章取义,跟咱们还不一样,咱们众生不一定把道理当真,众生把现象当真的。我们一般都认为事一旦发生了,肯定是真的。我就跟你们说发生了也是假的,为什么?这是它的本质所决定的,因为我们所处的这个身心世界有一种特性叫无常性,我们姑且不论事情的本质真实与否,就是任何的现象发生了,我告诉你统统都不一定是真实的,肯定是如幻的,是无常的,由此可以知道现象发生了以后也不一定是真实的。
打个比方最清楚了,两个人谈恋爱,谈完恋爱结婚,结完婚生孩子,应该没问题了吧?顺着这个道理思考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他们顺理成章的应该能过下去了吧?你看谈完恋爱,结婚,生孩子,为了什么?为了他们能在一起,行为和观念都是为了在一起生活,实际上呢?因为你的行为所表现的现象是无常的,有的结婚几十年了照样离的,这是最朴实的一个道理了。但是我们当时谈恋爱结婚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过,生完孩子他会一脚把你踹开走了,你绝对想不到啊。
能像F居士这么好的人家有几个啊?屈指可数啊,危险系数都很高。有时想想还不如过去父母包办的好呢,父母包办媒妁之言啊,好歹还不会离的那么多。现在都兴自由恋爱,结婚自由,离婚更自由了。一说:性格不合,感情不和。感情不和你当时干嘛?所以说发生的未必是真的,多半都是假的。
咱们EZL不就是例子?人家给他养了一对儿女啊,说离开就离开了,而且在这以前还事事儿地给人家挣钱,挣事业,给人家把家都安排好了,看着跟真事儿似的,肯定他也没少说了跟人家白头偕老的话,假的。但是他夫人呢,就是随言取义了,他说的话她就当真的,然后现在觉着迷惑,这家伙骗我。他骗我也不像啊,为什么他还给我剩那么多家当啊,一双儿女啊?他肯定不会骗我,自己骗自己。迷惑,你看这众生就是这样子,又开始执著了。佛经讲的道理可有意思了,你看明白了就觉得人可爱的不得了。
执取二乘、外道之行。
作为修行人来说,我们就不要断章取义,我们修行人一定要了解真实的义理才去做。现在好多修行人断章取义,你经常听他说“不著相,不著相”对吧?他不著相,是啊,挺不著相的,吃肉的时候他不用著相,不用著佛说的那个相,他管那叫不著相。还有更可爱的,我见过的一个密宗行者搞对象结婚,居然有回告诉我说是他上师叫他结婚的,我说你可别毁谤三宝啊,你的上师绝对不会告诉你说,你去结婚成家去吧,因为你愿意,人家看出来你愿意了,人家何苦得罪你呢?为了让你不对三宝生诋毁意,是为了救你才那么告诉你,你去吧。这正应了那句话慈悲生下流,方便出祸害。
很多人认为好像藏传佛教那些方便太多了。那是人家上师叫你发财去啊?不是啦。实际上那些财神菩萨管用吗?你修行缺乏资财的时候,那些财神菩萨会帮你,但是绝对不可能叫你大贪特贪的。好比说你为了修行出现生活困难了,财神菩萨一定帮你的,你不要指望供养财神然后就发几个亿的钱儿。我告诉你要是那样的话,我应该是第一个发财的。
还有护法神,你不要觉得护法神是给你随便指挥着玩儿的,不是那样。是你修行真的碰到障难的时候他会保护你,别跟咱们那个大德似的,觉得那护法神是他们家的私人军队可以随便指挥,哪有可能嘛。护法神都是登地的菩萨,你凭什么呀?你是谁呀?所以他有时候念咒不灵嘛,你能灵了才怪呢。这就是以见取心而迷惑,我们要知道这个道理,不要去断章取义。
或作是念:“世尊已离诸识境界,何因缘故欣然大笑?”为断彼疑而问于佛,
“或作是念:‘世尊已离诸识境界,何因缘故欣然大笑?’”他又想了,释迦世尊已经离开所谓的意识分别这些境界,对这些分别现象不会执著,离开这些现象了,为什么也会这样大笑呢?我们知道高兴才笑,为什么高兴?因为你有分别,但是佛祖已经离开分别跟执著了,怎么还会笑呢?那意思就是说佛祖不应该笑啊,成佛了不能笑,成佛了不能哭,你看好多佛经上佛也有笑也有哭的,是吧?
#p#分页标题#e#
我们想的佛跟实际上的不一样。我们很多人都在琢磨这个佛到底是啥样?成了佛了什么感觉都没有了,是不是?还有更好玩儿的,听一个师父讲的:“哎呀,我在想佛菩萨天天在空中干啥?”我说“在哪儿?”,他说“应该在天上吧?在空中吧?他不是都空了吗?”,他说空了那意思就像虚空一样了,“他在天上又没什么事,他看着我们都干什么?”,我一听这话也挺可爱的,我说“那他看着你干什么,谁知道啊,那咱问问他,他也不跟咱说,算了吧。”
这就是意识分别妄想心,他就根本不太了解这个东西。提出这个问题的还是个从小出家的师父,这样的出家人叫有善根没有智慧,他的善根福德都有,但是没有智慧,根本不认识佛法是什么,这样的人只能说结个善缘,能不能保证这辈子一直能保持出家状态很难说,他善根力一旦消失的时候,他就会退道了。善根力会消失的,善根力是过去的业报,过去的善业所发生出来的,跟智慧心不一样,智慧心是依理性的,不会有任何的变动,我们要明白这道理。
“何因缘故欣然大笑?”大慧菩萨是这么思维的。“为断彼疑而问于佛”,为让这些人都断除疑问,来请问佛。他们都会这样想,佛为什么还会笑吗?这些人很讨厌哈,成佛的人都不能笑,实际上这人都是这样的。你没听那天YXL说嘛,咱说感冒了吃药吧,“吆,和尚还吃药啊?”我说“你还吃饭呐?”,好多人以为“念佛了还吃药啊?”,我说“你念佛你就不吃饭了?”,你不种粮食你吃饭干嘛?这人呐,都是瞎猜,“为断彼疑而问于佛”嘛。
佛即告言:“善哉!大慧,善哉!大慧,汝观世间,愍诸众生,于三世中恶见所缠,欲令开悟而问于我。诸智慧人为利自他,能作是问。大慧,此楞伽王,曾问过去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二种之义,今亦欲问,未来亦尔。
“佛即告言”佛就告诉他:“善哉!大慧,善哉!大慧”,这个菩萨太好了。“汝观世间,愍诸众生”你观察世间种种人的心态,哀悯这些芸芸众生。“于三世中恶见缠绕”,因为过去现在未来,他被恶见所缠,什么叫恶见?错误的认识所缠绕,什么叫错误的认识?执著所谓的有的一种认识,过去的观念不肯舍弃,不肯放下,在这种认识当中缠绕不得解脱。
我们也是被恶见所缠绕的,什么恶见呢?最大的问题是假我执。怎么起现行呢?我们修行为了断除我执,而我们恰恰在增上我执,真是这样子的。说多了要恼,说少了还会不高兴,说少了会怎么说呢?师父这几天说的少了,是不是我不行呢?那样实际上也是在我执思想,说多了更别提了,就跟HE似的,说多了就不理你了,你不能多说人家,一句话就惹恼了人家了,虽然不是真恼,恼几天的事。
实际上你要这么去观察,我们那个心情真的跟小孩子差不多,就咱们的智慧力量呀,心力啊,跟小孩儿有什么差别?你自己想嘛,你有时候还不如小孩儿,小孩儿人家不难受了人家自己玩儿,我们不难受了还要装蒜,省的人家别人看出来,装的,失去了人性的真实,生活就变了调了。
“佛即告言”,就是佛给你解释的疑问。“善哉!大慧”,赞叹大慧菩萨,为什么称为三世恶见所缠呢?我们现在的错误因为过去的认识是错的,现在的错误延续,又影响你将来的正确,所以说我们的生命始终是在恶见之中缠绕不能解脱。我们解脱应该怎么样?应该抓住当下忏悔,以现在正觉的认识开始发生缘起,过去和将来都发生改变了,这是正确的一个途径。
“欲令开悟而问于我”,大慧菩萨欲令众生能够超越三世恶见而开悟,请教佛的智慧。“诸智慧人”,有智慧的人,“为利自他,能作是问”,为了自己和别人都得到利益,自他是无二的嘛,因为这个原因请问于佛,而作是问,能作是问。“大慧,此楞伽王,曾问过去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二种之义”,楞伽王过去曾经问过一切诸佛,“一切如来应正等觉二种之义 ”成就真正道理,绝对真理的这种修行,如何去做这两种意义。
“今亦欲问”现在他还想发问,为了利益众生而去发问,发问绝对真理的实践的方法,如来应正等觉二种之义。一切如来是什么?绝对真理,这个话你要这么去理解,过去一切如来,就是我们所知道的一切绝对的真理。应正等觉是什么?如何去行持,如何去实践的方法?这是两种意义,就说真理与实践真理的方法,我们都要知道才行,楞伽王也想这么问。“未来亦尔”将来他还会问,为什么?因为真理是没有时空的,真理运行过去现在未来通通是普遍的,普等的。
此二种义差别之相,
#p#分页标题#e#
“此二种义差别之相”,这两种义差别之相我们只有去亲身实践它,才能真实的认识到它。我们不知道甜和酸到底是什么样,我们就去尝一尝才知道它的差别,你说具体的甜和酸,到底是甜多少酸多少呢?我们不会知道,我们一尝就知道了,尝多少呢?只有你的感觉知道,但是你要形容,能形容出来量的多少吗?形容不出来,感觉正好,这个东西沾点糖感觉正好,为什么正好呢?因为跟你的识心相应。
这个道理是否对我们合适呢?只有你应正等觉了。应是什么?相应,跟什么相应呢?跟绝对的真理正好相应才行,跟理性相应,觉性正好发生作用。所以这个“正”是有个上下通义,它即通理性又通事相,所以说叫正等觉就在这儿。正等觉是什么意思呢?正好跟我们的事相相等,就是理事要统一,我们不要偏理不要偏事,都不行。偏理偏事都不能得正等觉,你偏理也不行偏事也不行,所以说这个应正等觉是正好的,这两种意义以及它的差别是什么呢?我们要亲身实践了才知道。
一切二乘及诸外道皆不能测。”
“一切二乘及诸外道皆不能测”,因为绝对的真理是最圆满的,不是相对说。二乘和外道是相对法,相对法是没有办法知道究竟的真实意义的。
就像小孩儿的心里永远不知道大人的心思;别看你生的孩子,你也没有办法事事都知道他在想什么,对不对?你会感觉到很困惑,觉着这个孩子到底一天到晚在啄麼什么,为什么不听话呢?因为你的想法跟他是不一样的,你对他来说叫外道,不是应正等觉呀,啥叫应正等觉呢?你正好跟他的感觉一样,那你看你知道他想啥不?你跟他不相应,没有一切从他那儿看嘛。
一切如来地是什么呢?如实见,你没有如实见,你没有真正的符合他的看法做法,你能知道他想啥?你跟他一样的看法,一样的做法,你就知道他需要什么了,就这么简单,是不是?我们没有那个心量啊,我们经常认为那是小毛孩子干的事,我能去干呐?就是这种分别意识在把你的心能隔开了,你认为你是大人他是小孩,小孩做的事你不要做。其实你试试就知道他的感觉了。
我们有时候教育孩子不要乱花钱的时候,一定会说“省点花钱吧,你知道挣钱多辛苦啊?”他哪知道挣钱辛苦啊,他能知道挣钱辛苦吗?不可能的。你怎么就叫他知道呢?你叫他跟你上天班去,你看他知道不知道。我怎么知道?我几岁帮我妈妈去干了一天活,我就知道,挣钱真辛苦啊。大热的天给人干活啊,小孩觉着帮妈妈干活很高兴,但是真的知道挣钱是辛苦的,从那以后我们就不乱买东西了,真正的体会到那种辛苦,从心里头就开始心疼了。
那是真的很有感觉的,不然你觉得妈妈给你买东西很正常嘛,怎么不给买呢?不给买就哭呀闹啊的,那正常的很。但是你要真的经历了,就知道了。我们要了解他们,先去跟他一样才知道,人为什么不能了解别人?你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想,就会真的觉得人家也不容易。
包括你家那口回来跟你发牢骚,你体谅体谅人家也就不会觉着人家怎么样了,互相体谅嘛。两个人在一起生活,不互相体谅怎么着,互相的埋怨啊?埋怨埋怨,差不多就快到头了。只要人跟人在一起呀,一定要包容、宽容,而不要太强调个性,这是我们首先要解脱的。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不是能猜测的。你想道理能猜测出来就坏了,知道吧?你得亲身去实践才能行。
尔时,如来知楞伽王欲问此义,而告之曰:“楞伽王,汝欲问我,宜应速问。我当为汝分别解释,满汝所愿,令汝欢喜。能以智慧思惟观察,离诸分别,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证真实义,入三昧乐,为诸如来之所摄受;住奢摩他乐,远离二乘三昧过失;住于不动、善慧、法云菩萨之地,
“尔时,如来知楞伽王欲问此义,而告之曰”,楞伽王也要问这道理,佛给他解释。“楞伽王,汝欲问我亦应速问。”你想问我这个问题赶快问,正是时候,问什么呢?问这个道理实践的问题。“我当为汝分别解释”,我肯定为你讲得很清楚。“满汝所愿,令汝欢喜。”能让你明白,让你欢喜。“能以智慧思维观察”,能以心的智慧,用心力来观察和思维身心世界种种状况。“离诸分别”,离开错误的一种认识,这个分别是我们错误的不正确的认识,我们要远离它,“离诸分别,善知诸地,修习对治”,能够知道一切,“诸地”是什么呢?就是一切修行的境界,修行所经历的身心的状况,这叫“诸地”。就是在一切缘起法当中感受到的不一样的东西,所呈现出来的种种境界该如何去对治,对治的目的是让你超越那种相对境而进入绝对的状况,这是对治法的意义。
#p#分页标题#e#
“证真实义”能够去证悟真实的道理和意义。“入三昧乐”,进入绝对的正受。“为诸如来之所摄受”,能够成就一切佛法身所归去之地。诸如来是什么?一切诸佛的法身,换句话说是一切真理的实际的表现的状况称为佛法身,诸如来就是一切诸佛的法身所摄受。
“住奢摩他乐”,奢摩他是如幻的正受,修行的快乐。“远离二乘三昧过失”,把相对法修行的解脱义所不圆满的地方就会超越出来了,有余涅磐修行的境界相对来说是解脱的,实际上他还有微细的尘沙烦恼没有断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断掉,相对来说还是有的,并不是绝对的空性。能够去超越这个的时候,就可以住到十地,叫法云地。“住于不动、善慧”,不动善慧是八地。“法云菩萨之地”是十地,你能够入八地,噌,十地就上去了。听得懂吗?这你弄明白了,你就住到八地里去了。
评论

- 全部评论(0)
文章排行
- 10-07听药师佛心咒有什么禁忌吗?我爸爸身体不好,多听听药
- 10-07人流好还是药流好?各有什么优缺点?
- 10-10“天眼通”是修持大悲咒的前提
- 10-12学了佛谈恋爱应该是怎么样的,怎样用佛学的思想谈恋爱
- 10-07你们念地藏经,有没有感悟和真实经历吗?
- 10-11如能成功戒邪淫,必然后福无穷
- 10-08楞严经 浅释 (六入 1)13
- 10-10赶紧看看!!佛弟子回向非常重要!(详细解答)
- 10-11有哪些网站下载佛教电子书比较好?
- 10-11全国导游考试难点之一:佛教重点知识
- 10-11从敦煌壁画看古代佛教绕佛仪轨
- 10-08抄写心经有什么禁忌,你知道吗?
- 10-11一个神奇的寺庙,里面的文物全国罕见
- 10-07梦参老和尚:地藏经这样读诵才有效!
- 10-09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戒不了邪淫?
本栏推荐
- 09-16三次奇遇告诉你佛究竟在哪里
- 09-16拜读释迦牟尼佛五百大愿的感悟:205
- 09-16黄柏霖警官:窦燕山转业力故事之二 慈悲喜舍建书院
- 09-16印光大师:不行悦亲之道,必生不孝儿女
- 09-19从吃上看一个人的福报
- 09-16宣化上人:珍惜身体的能源
- 09-16法师:我们能保持觉悟的心吗?
- 09-25法师:要知道这个机会是千万劫难得遇到一次
- 09-21独尊湛现:大家一定要了解如何积累福德
- 09-16法师:空是隐的状态,有是显的状态
- 09-21关于邪淫和如何防止小孩邪淫意淫的问题(转载)
- 09-18呷绒多吉上师:开示连载(101)在家学佛人也要像个正常
- 09-18千难万难都不能自杀,自杀比活着还要苦
- 09-16嘎玛仁波切:天堂里的天人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 09-19独尊湛现:佛法,是化解烦恼最好的良药
栏目更新
- 02-14佛光法师:解读《楞伽经》第十一讲--学佛网
- 02-14佛光法师:解读《楞伽经》第十讲
- 02-14吴汝钧教授:法界
- 02-14吴汝钧教授:龙树之论空假中
- 02-14吴汝钧教授:龙树与华严哲学
- 02-14吴汝钧教授:临济禅
- 02-14佛光法师:解读《楞伽经》第九讲
- 02-14佛光法师:解读《楞伽经》第八讲
- 02-14佛光法师:解读《楞伽经》第七讲
- 02-14佛光法师:解读《楞伽经》第六讲
- 02-04池田大作:续·我的佛教观 七 天台智顗与三大部
- 02-04池田大作:续·我的佛教观 六 南岳慧思与法华经
- 02-04池田大作:续·我的佛教观 五 求法的旅程
- 02-04池田大作:续·我的佛教观 四 教相判释的展开
- 02-04道坚法师:破山禅师生平及其时代背景
专题栏目
-
-
法师介绍
净土法门
居士文章
寺庙介绍
戒除邪淫
人间百态
积德改命
幸福人生
深信因果
戒杀放生
消除业障
素食护生
佛教仪轨
佛教活动
佛教知识
学佛感应
精进念佛
佛教问答
净土法门
佛教新闻
佛教故事
佛经简介
佛经原文
佛经注音
佛经入门
佛经浅释
佛经白话文
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阿弥陀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地藏经
圣严法师
宣化上人
海涛法师
大安法师
昌臻法师
大宝法王
明证法师
南 怀 谨
梦参老和尚
星云法师
慧律法师
慈诚罗珠
蔡 礼 旭
素全法师
证严法师
益西彭措
了幻法师
妙境法师
索达吉堪布
慧净法师
圣一法师
道证法师
小 和 尚
印光大师
仁焕法师
学诚法师
堪忍尊者
妙祥法师
妙莲老和尚
印顺法师
法宣法师
元音老人
刘 素 云
济群法师
达真堪布
开愿法师
耀一法师
静波法师
黄念祖居士
广化法师
净界法师
明一法师
陈 大 惠
果戒法师
如本法师
寂静法师
生根活佛
果真法师
彭鑫博士
果卿居士
定弘法师
宏满法师
胡 小 林
宏圆法师
心经
忏悔
感情
堕胎
人生
回向
施食
大悲咒
精进念佛
释迦牟尼
观音菩萨
地藏菩萨
普贤菩萨
轮回
福报
感应
自杀
财富
供养
仪轨
药师佛
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
观音心咒
文殊菩萨
弥勒菩萨
拜忏
因果
婚姻
生活
因缘
楞严
往生
普门品
深信因果
积累福报
净土法门
学佛问答
佛法治病
健康
法会
菜谱
爱情
布施
华严
助念
地藏经
消除业障
戒除邪淫
积德改命
戒杀放生
孝顺父母
超度
持戒
功德
家庭
生命
持咒
临终
准提咒
子女教育
阿弥陀经
准提菩萨
无量寿经
因果报应
手淫
皈依
感恩
放下
打坐
抑郁
财神
舍利子
同性恋
学佛弟子
药师佛咒
西方三圣
山西小院
附体
开光
生气
智慧
算命
出家
宽容
地藏七
东林寺
婚外情缘
感恩父母
传统文化
中阴
随缘
癌症
痛苦
情爱
姻缘
佛教
往生咒
金刚经
学弟子规
合作伙伴
-
请添加QQ:1750995114
-
玄裕法师
玄裕法师微信
阿弥陀佛
普度众生 -
公众号
清禅寺公众号
普度众生
欢迎虔诚向佛之人互相交流 -
微信捐赠
乐善好施之人
法体安康
家庭幸福圆满
您的帮助能造福更多人 -
支付宝捐赠
乐善好施之人
法体安康
家庭幸福圆满
您的帮助能造福更多人 - 返回顶部
备案号:皖ICP备123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