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时佛经串讲19--华严经解分11十行品之一
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莲友,大家好!
很高兴我们又见面了.首先,我们都来礼敬我们的大恩导师,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念三遍.
今天,我们来学习华严经解分的十行品之一。请大家先看本品的内容: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一
尔时,功德林菩萨承佛神力,入菩萨善思惟三昧。入是三昧已,十方各过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万佛刹微尘数诸佛,皆号功德林,而现其前,告功德林菩萨言:“善哉!佛子,乃能入此善思惟三昧。善男子,此是十方各万佛刹微尘数同名诸佛共加于汝,亦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愿力、威神之力,及诸菩萨众善根力,令汝入是三昧而演说法。为增长佛智故,深入法界故,了知众生界故,所入无碍故,所行无障故,得无量方便故,摄取一切智性故,觉悟一切诸法故,知一切诸根故,能持说一切法故,所谓:发起诸菩萨十种行。善男子,汝当承佛威神之力而演此法。”
是时,诸佛即与功德林菩萨无碍智、无著智、无断智、无师智、无痴智、无异智、无失智、无量智、无胜智、无懈智、无夺智。何以故?此三昧力,法如是故。
尔时,诸佛各伸右手,摩功德林菩萨顶。
尔时,功德林菩萨即从定起,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行不可思议,与法界、虚空界等。何以故?菩萨摩诃萨学三世诸佛而修行故。佛子,何等是菩萨摩诃萨行?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行,三世诸佛之所宣说。何等为十?一者、欢喜行,二者、饶益行,三者、无违逆行,四者、无屈挠行,五者、无痴乱行,六者、善现行,七者、无著行,八者、难得行,九者、善法行,十者、真实行。是为十。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欢喜行?佛子,此菩萨为大施主,凡所有物悉能惠施;其心平等,无有悔吝,不望果报,不求名称,不贪利养;但为救护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饶益一切众生;为学习诸佛本所修行,忆念诸佛本所修行,爱乐诸佛本所修行,清净诸佛本所修行,增长诸佛本所修行,住持诸佛本所修行,显现诸佛本所修行,演说诸佛本所修行,令诸众生离苦得乐。佛子,菩萨摩诃萨修此行时,令一切众生欢喜爱乐;随诸方土有贫乏处,以愿力故,往生于彼,豪贵大富,财宝无尽。假使于念念中,有无量无数众生诣菩萨所,白言:‘仁者,我等贫乏,靡所资赡,饥羸困苦,命将不全。唯愿慈哀,施我身肉,令我得食,以活其命!’尔时,菩萨即便施之,令其欢喜,心得满足。如是无量百千众生而来乞求,菩萨于彼曾无退怯,但更增长慈悲之心。以是众生咸来乞求,菩萨见之,倍复欢喜,作如是念:‘我得善利!此等众生是我福田、是我善友,不求不请而来教我入佛法中。我今应当如是修学,不违一切众生之心。’又作是念:‘愿我已作、现作、当作所有善根,令我未来于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中受广大身,以是身肉充足一切饥苦众生。乃至若有一小众生未得饱足,愿不舍命,所割身肉,亦无有尽。以此善根,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大涅槃;愿诸众生食我肉者,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获平等智,具诸佛法,广作佛事,乃至入于无余涅槃。若一众生心不满足,我终不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如是利益众生而无我想、众生想、有想、命想、种种想、补伽罗想、人想、摩纳婆想、作者想、受者想,但观法界、众生界,无边际法、空法、无所有法、无相法、无体法、无处法、无依法、无作法。作是观时,不见自身,不见施物,不见受者,不见福田,不见业,不见报,不见果,不见大果,不见小果。尔时,菩萨观去、来、今一切众生所受之身寻即坏灭,便作是念:‘奇哉!众生愚痴无智,于生死内受无数身,危脆不停,速归坏灭,若已坏灭,若今坏灭,若当坏灭,而不能以不坚固身求坚固身。我当尽学诸佛所学,证一切智,知一切法,为诸众生说三世平等、随顺寂静、不坏法性,令其永得安隐快乐。’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一欢喜行。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饶益行?此菩萨护持净戒,于色、声、香、味、触,心无所著,亦为众生如是宣说;不求威势,不求种族,不求富饶,不求色相,不求王位,如是一切皆无所著,但坚持净戒,作如是念:‘我持净戒,必当舍离一切缠缚、贪求、热恼、诸难、逼迫、毁谤、乱浊,得佛所赞平等正法。’佛子,菩萨如是持净戒时,于一日中,假使无数百千亿那由他诸大恶魔诣菩萨所,一一各将无量无数百千亿那由他天女──皆于五欲善行方便,端正姝丽倾惑人心,执持种种珍玩之具,欲来惑乱菩萨道意。尔时,菩萨作如是念:‘此五欲者,是障道法,乃至障碍无上菩提。’是故不生一念欲想,心净如佛;唯除方便教化众生,而不舍于一切智心。佛子,菩萨不以欲因缘故恼一众生,宁舍身命,而终不作恼众生事。菩萨自得见佛已来,未曾心生一念欲想,何况从事,若或从事,无有是处!尔时,菩萨但作是念:‘一切众生于长夜中,想念五欲,趣向五欲,贪著五欲。其心决定耽染沉溺,随其流转,不得自在。我今应当令此诸魔及诸天女,一切众生住无上戒;住净戒已,于一切智,心无退转,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入于无余涅槃。何以故?此是我等所应作业,应随诸佛如是修学。作是学已,离诸恶行、计我、无知,以智入于一切佛法,为众生说,令除颠倒。然知不离众生有颠倒,不离颠倒有众生;不于颠倒内有众生,不于众生内有颠倒;亦非颠倒是众生,亦非众生是颠倒;颠倒非内法,颠倒非外法;众生非内法,众生非外法。一切诸法虚妄不实,速起速灭无有坚固,如梦如影,如幻如化,诳惑愚夫。如是解者,即能觉了一切诸行,通达生死及与涅槃,证佛菩提;自得度,令他得度;自解脱,令他解脱;自调伏,令他调伏;自寂静,令他寂静;自安隐,令他安隐;自离垢,令他离垢;自清净,令他清净;自涅槃,令他涅槃;自快乐,令他快乐。’佛子,此菩萨复作是念:‘我当随顺一切如来,离一切世间行,具一切诸佛法,住无上平等处,等观众生,明达境界,离诸过失,断诸分别,舍诸执著,善巧出离,心恒安住无上、无说、无依、无动、无量、无边、无尽、无色甚深智慧。’佛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饶益行。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无违逆行?此菩萨常修忍法,谦下恭敬;不自害,不他害,不两害;不自取,不他取,不两取;不自著,不他著,不两著;亦不贪求名闻利养,但作是念:‘我当常为众生说法,令离一切恶,断贪、瞋、痴、憍慢、覆藏、悭嫉、谄诳,令恒安住忍辱柔和。’佛子,菩萨成就如是忍法。假使有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众生来至其所,一一众生化作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口,一一口出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语,所谓:不可喜语、非善法语、不悦意语、不可爱语、非仁贤语、非圣智语、非圣相应语、非圣亲近语、深可厌恶语、不堪听闻语,以是言辞毁辱菩萨。又此众生一一各有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手,一一手各执百千亿那由他阿僧祇器仗逼害菩萨。如是经于阿僧祇劫,曾无休息。菩萨遭此极大楚毒,身毛皆竖,命将欲断,作是念言:‘我因是苦,心若动乱,则自不调伏、自不守护、自不明了、自不修习、自不正定、自不寂静、自不爱惜、自生执著,何能令他心得清净?’菩萨尔时复作是念:‘我从无始劫,住于生死,受诸苦恼。’如是思惟,重自劝励,令心清净,而得欢喜。善自调摄,自能安住于佛法中,亦令众生同得此法。复更思惟:‘此身空寂,无我、我所,无有真实,性空无二;若苦若乐,皆无所有,诸法空故。我当解了,广为人说,令诸众生灭除此见。是故我今虽遭苦毒,应当忍受,为慈念众生故,饶益众生故,安乐众生故,怜愍众生故,摄受众生故,不舍众生故,自得觉悟故,令他觉悟故,心不退转故,趣向佛道故。’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三无违逆行。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无屈挠行?此菩萨修诸精进,所谓:第一精进、大精进、胜精进、殊胜精进、最胜精进、最妙精进、上精进、无上精进、无等精进、普遍精进。性无三毒、性无憍慢、性不覆藏、性不悭嫉、性无谄诳、性自惭愧,终不为恼一众生故而行精进,但为断一切烦恼故而行精进,但为拔一切惑本故而行精进,但为除一切习气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界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烦恼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心乐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境界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诸根胜劣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众生心行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法界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佛法根本性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佛法平等性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三世平等性故而行精进,但为得一切佛法智光明故而行精进,但为证一切佛法智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佛法一实相故而行精进,但为知一切佛法无边际故而行精进,但为得一切佛法广大决定善巧智故而行精进,但为得分别演说一切佛法句义智故而行精进。佛子,菩萨摩诃萨成就如是精进行已,设有人言:‘汝颇能为无数世界所有众生,以一一众生故,于阿鼻地狱,经无数劫备受众苦,令彼众生一一得值无数诸佛出兴于世,以见佛故,具受众乐,乃至入于无余涅槃,汝乃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尔不耶?’答言:‘我能。’设复有人作如是言:‘有无量阿僧祇大海,汝当以一毛端滴之令尽;有无量阿僧祇世界,尽抹为尘。彼滴及尘,一一数之,悉知其数。为众生故,经尔许劫,于念念中受苦不断。’菩萨不以闻此语故而生一念悔恨之心,但更增上欢喜踊跃,深自庆幸得大善利:‘以我力故,令彼众生永脱诸苦。’菩萨以此所行方便,于一切世界中,令一切众生乃至究竟无余涅槃。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四无屈挠行。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离痴乱行?此菩萨成就正念,心无散乱,坚固不动,最上清净,广大无量,无有迷惑。以是正念故,善解世间一切语言,能持出世诸法言说,所谓:能持色法、非色法言说,能持建立色自性言说,乃至能持建立受、想、行、识自性言说,心无痴乱。于世间中,死此生彼,心无痴乱;入胎出胎,心无痴乱;发菩提意,心无痴乱;事善知识,心无痴乱;勤修佛法,心无痴乱;觉知魔事,心无痴乱;离诸魔业,心无痴乱;于不可说劫,修菩萨行,心无痴乱。此菩萨成就如是无量正念,于无量阿僧祇劫中,从诸佛、菩萨、善知识所,听闻正法,所谓:甚深法、广大法、庄严法、种种庄严法、演说种种名句文身法、菩萨庄严法、佛神力光明无上法、正希望决定解清净法、不著一切世间法、分别一切世间法、甚广大法、离痴翳照了一切众生法、一切世间共法不共法、菩萨智无上法、一切智自在法。菩萨听闻如是法已,经阿僧祇劫,不忘不失,心常忆念,无有间断。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于无量劫修诸行时,终不恼乱一众生,令失正念;不坏正法,不断善根,心常增长广大智故。复次,此菩萨摩诃萨,种种音声不能惑乱,所谓:高大声、粗浊声、极令人恐怖声、悦意声、不悦意声、喧乱耳识声、沮坏六根声。此菩萨闻如是等无量无数好恶音声,假使充满阿僧祇世界,未曾一念心有散乱,所谓:正念不乱、境界不乱、三昧不乱、入甚深法不乱、行菩提行不乱、发菩提心不乱、忆念诸佛不乱、观真实法不乱、化众生智不乱、净众生智不乱、决了甚深义不乱。不作恶业故,无恶业障;不起烦恼故,无烦恼障;不轻慢法故,无有法障;不诽谤正法故,无有报障。佛子,如上所说如是等声,一一充满阿僧祇世界,于无量无数劫未曾断绝,悉能坏乱众生身心一切诸根,而不能坏此菩萨心。菩萨入三昧中,住于圣法,思惟观察一切音声,善知音声生、住、灭相,善知音声生、住、灭性。如是闻已,不生于贪,不起于瞋,不失于念,善取其相而不染著;知一切声皆无所有,实不可得,无有作者,亦无本际,与法界等,无有差别。菩萨如是成就寂静身、语、意行,至一切智,永不退转;善入一切诸禅定门,知诸三昧同一体性,了一切法无有边际,得一切法真实智慧,得离音声甚深三昧,得阿僧祇诸三昧门,增长无量广大悲心。是时,菩萨于一念中,得无数百千三昧,闻如是声,心不惑乱,令其三昧渐更增广。作如是念:‘我当令一切众生安住无上清净念中,于一切智得不退转,究竟成就无余涅槃。’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离痴乱行。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善现行?此菩萨身业清净、语业清净、意业清净,住无所得、示无所得身语意业,能知三业皆无所有、无虚妄故,无有系缚;凡所示现,无性无依;住如实心,知无量心自性,知一切法自性,无得无相,甚深难入;住于正位真如法性,方便出生而无业报;不生不灭,住涅槃界,住寂静性;住于真实无性之性,言语道断,超诸世间,无有所依;入离分别无缚著法,入最胜智真实之法,入非诸世间所能了知出世间法。此是菩萨善巧方便示现生相。佛子,此菩萨作如是念:‘一切众生,无性为性;一切诸法,无为为性;一切国土,无相为相。一切三世,唯有言说;一切言说,于诸法中,无有依处;一切诸法,于言说中,亦无依处。’菩萨如是解一切法皆悉甚深,一切世间皆悉寂静,一切佛法无所增益。佛法不异世间法,世间法不异佛法;佛法、世间法,无有杂乱,亦无差别。了知法界体性平等,普入三世,永不舍离大菩提心,恒不退转化众生心,转更增长大慈悲心,与一切众生作所依处。菩萨尔时复作是念:‘我不成熟众生,谁当成熟?我不调伏众生,谁当调伏?我不教化众生,谁当教化?我不觉悟众生,谁当觉悟?我不清净众生,谁当清净?此我所宜、我所应作。’复作是念:‘若我自解此甚深法,唯我一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独得解脱;而诸众生盲冥无目,入大险道,为诸烦恼之所缠缚。如重病人恒受苦痛,处贪爱狱不能自出,不离地狱、饿鬼、畜生、阎罗王界,不能灭苦,不舍恶业,常处痴暗,不见真实,轮回生死,无得出离,住于八难,众垢所著,种种烦恼覆障其心,邪见所迷,不行正道。’菩萨如是观诸众生,作是念言:‘若此众生未成熟、未调伏,舍而取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所不应。我当先化众生,于不可说不可说劫行菩萨行;未成熟者,先令成熟;未调伏者,先令调伏。’是菩萨住此行时,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一切世间乾闼婆、阿修罗等,若有得见,暂同住止,恭敬尊重,承事供养,及暂耳闻一经心者;如是所作,悉不唐捐,必定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六善现行。
从今天开始,我们学习十行品的内容。在华严经中,本品分为前后两节,今天我们看到的是前面的一个小节。在以前,我们学习了一些佛法理论上的知识,然后学习了初发心功德品,在此之后,现在就进入有关实际修行知识的学习。佛学中常常提到一个名相,叫做六度。这个六度,是大乘佛教最主要的中心教义,他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佛法上的三学,就是戒定慧,这是大小乘共同的修学法则,可以说是统摄所有佛教修行内容的总纲,任何修行法门都可以归属于三学之下。这个三学,对于大小乘修行者所界定的意义,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就象世间的小学,中学,大学一样,达到小学水平就是小学毕业,达到中学水平就是中学毕业,达到大学水平就是大学毕业。这里也是一样,对于小乘的三学,是属于低水平的层次要求,对于大乘的三学,是属于高水平的层次要求。小乘修行者通过小乘三学的实修,其结果是没有达到究竟程度的。大乘修行者通过大乘三学的实修,成就了无上佛果,才功德圆满,才究竟毕业。对于大乘修学菩萨来说,这个戒定慧三学的展开,就是这里所说的六度。这个六度再一展开,就是万行。
这个六度内容所包含的意义,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嗔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般若能度愚痴。本节经文所说的六个方面的内容,是与六度一一对应的。一者,欢喜行对应布施;二者,饶益行对应持戒;三者,无违逆行对应忍辱;四者,无屈挠行对应精进;五者,无痴乱行对应禅定;六者,善现行对应般若。
经文中的第一个欢喜行,讲说菩萨修行布施。大乘菩萨摩诃萨以欢喜心行布施,首先说到财布施,那么,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经文中所说的:“佛子,此菩萨为大施主,凡所有物悉能惠施;其心平等,无有悔吝,不望果报,不求名称,不贪利养;但为救护一切众生,摄受一切众生,饶益一切众生;为学习诸佛本所修行,忆念诸佛本所修行,爱乐诸佛本所修行,清净诸佛本所修行,增长诸佛本所修行,住持诸佛本所修行,显现诸佛本所修行,演说诸佛本所修行,令诸众生离苦得乐。”这个内容的中心意义,就是最后那一句话------令诸众生离苦得乐。这里的文字,看起来很好懂,原来这个欢喜行布施,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嘛,他并不难呀,我一看就明白了。可是常言说得好,说得简单,做起来可难啦!我们这些学佛的弟子,对佛法有爱好啊,对她感兴趣啊,学习佛法时,一股脑儿钻进去,七里八外地把佛法掀个底朝天来看,巴不得把最高深的佛法弄透彻,攀登到佛法的最高峰上去。这种学习的精神是可佳可贺的,是值得随喜赞叹的。可是这只是一方面呀,这只是明白道理,实际上能不能做到,却是另外一回事啦。我们说学佛,就要力求做到解行相应。可是大家回过头来,也来个回光返照,自己摸着自己的胸口扪心自问一下,我也看了这个佛经,我也懂了这个佛法,可是在实际上我做得好吗?在实际上我做到了吗?佛法说以欢喜心行布施,来克服悭贪的心理陋习,我们做到了吗?有一句俗话,叫做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我们世间的众生,对于财物的贪欲,达到了什么程度,为了钱财,不怕把自己的小命弄丢了,连自己的小命都在所不惜。大家看现实的世间中,这种情况的确是存在的。为了钱财,同事亲人朋友可以撕破脸皮。为了钱财,贪污受贿。为了钱财,走私贩毒。为了钱财,不顾党纪国法,去干违法乱纪的事。为了钱财,不要羞耻。钱财能使鬼推磨,为了钱财,甚至有人可以受雇用去当杀手。世间的一般俗人,干这种事干那种事,是为了什么服务的?是为了金钱服务的。当然,付出了自己的劳动,理所当然地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并没有什么错,这也是人与人之间保持正常的劳动交换,让整个社会保持正常的经济秩序的需要。金钱本身没有罪,只是人的过度的贪婪心有罪。
现在的社会,经济竞争不断加强,人们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出现了两极分化,富者越来越富,穷者越来越穷,大多数的人找钱越来越困难,所以对找到手中的钱财,抓到手中喜在心中巴不得深深藏到身中,人心越裹越紧,越来越吝啬,越来越小气。我们读书时,就学过守财奴的故事,现在的守财奴大多是个普遍的现象。有个比喻说得好啊,舍钱如同割肉,要是白白地布施一点钱出去,简直就象割自己心头的肉那么疼。自己舍不得布施出去,要是遇到讨债的来了,被骗了,被抢了,钱被别人搞跑了,心中就怨气冲天,嗔心就生起来了,世间一般的俗人,大都是这么一个情况。
可是大乘菩萨摩诃萨,就和我们的一般俗人不同了,就和一般的俗人有天壤之别。菩萨摩诃萨不但能舍财物,而且即使是布施自己身上的肉,也是毫不在乎的。大家看下面的经文:
假使于念念中,有无量无数众生诣菩萨所,白言:‘仁者,我等贫乏,靡所资赡,饥羸困苦,命将不全。唯愿慈哀,施我身肉,令我得食,以活其命!’尔时,菩萨即便施之,令其欢喜,心得满足。如是无量百千众生而来乞求,菩萨于彼曾无退怯,但更增长慈悲之心。以是众生咸来乞求,菩萨见之,倍复欢喜,作如是念:‘我得善利!此等众生是我福田、是我善友,不求不请而来教我入佛法中。我今应当如是修学,不违一切众生之心。’又作是念:‘愿我已作、现作、当作所有善根,令我未来于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中受广大身,以是身肉充足一切饥苦众生。乃至若有一小众生未得饱足,愿不舍命,所割身肉,亦无有尽。以此善根,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大涅槃;愿诸众生食我肉者,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获平等智,具诸佛法,广作佛事,乃至入于无余涅槃。若一众生心不满足,我终不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作是念:‘愿我已作、现作、当作所有善根,令我未来于一切世界、一切众生中受广大身,以是身肉充足一切饥苦众生。乃至若有一小众生未得饱足,愿不舍命,所割身肉,亦无有尽。以此善根,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证大涅槃;愿诸众生食我肉者,亦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获平等智,具诸佛法,广作佛事,乃至入于无余涅槃。若一众生心不满足,我终不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大家看看,若有贫乏众生,来乞求菩萨身上的肉,说仁者啊,我们因为贫乏,生命都快保不住了,我们都快饿死了,希望你呀大发慈悲,把你身上的肉割下来让我吃,以此让我活命。要是我们这些人听到这个话,心中大多立即就生起嗔恨心来了,不把来要的人痛骂成疯子神经病,不拿起棒棒把他们打跑才是怪事。可是菩萨就截然不同了,他听到来人说这样的话,不但不生起嗔恨心,反而生起欢喜心,他就在心中作念想啊,啊呀,你们这些来要我身上肉的众生啊,你们来要我身上的肉,是我得善利,你们是我的福田,是我的善友,平时我作不请之友,主动来找你们,或许你们不会听我的话,理都不理我,可是现在,我一没有求你们,二没有请你们,你们却自己主动找上门来了,这是大大的好事啊,我可是求之不得哟!你们既然来了,来要我身上的肉,我该怎么办呢?------“我今应当如是修学,不违一切众生之心。”我就这么办,不违你们的心啊,你们来要我的肉,那我满足你们的心愿,就布施给你们好了!
大家看到这里,眼睛的反应如何呀?有泪花儿在眼眶中打转吗?在自己的内心中,感动于菩萨的奉献精神了吗?心中有触电般悸动的感觉吗?心中领会到佛菩萨的大慈悲了吗?心中生起了对佛菩萨深重的顶恩戴德之心了吗?
不过又说回来,虽然话是这么说,这样的不惜布施身肉的作法,对于学佛的一般凡夫众生不宜也不能这样提倡。菩萨作这样的布施,是有实际修行功德作支撑的,他们可以这样做,但是我们凡夫众生却做不到,因此也不能这样作要求。以前,有佛子在自己的身上燃灯供佛,就是在自己的身上燃灯,烧自己身上的肉来供佛。大家知道五阴,包括色、受、想、行、识,其实,只要修行禅定,通过了受阴,就可以消灭苦乐的感觉。所以要想在身上燃灯能够,能够不受痛苦,起码要通过受阴才办得到。可是告诉大家一个真相呀,这个受阴,是非常厉害的哟!我们看医生动手术,为什么先要用麻醉药,把病人麻醉了之后,才能进行手术呢?这是因为一般人的忍受力有限啊,不能忍受割肉的剧痛啊,如果不事先进行麻醉的话,病人经受不住痛苦,痛都要痛死。大家想想看,要是拿一颗小针,刺我们的手指,越刺越深,能有几个人挺得住?更莫说用锋刀利剑,大块大块的割我们身上的肉,更是不可能忍受得了的。亲身进入受阴的范围,比如痛关,比如乐关,比如饿关,还有其他多种多样的险关,都不是普通人受得了通得过的。举例来说,其中的这个饿关,有几个人通得过?饿关发起来的时候,整个肠肠肚肚就象被挖空了,用铁绳紧紧拴着,悬挂在空中受刀刮一样的难受。有一个成语叫饥肠辘辘,饥饿的感觉,就象有车轮子在空肠子中辗来辗去,就是那么一个难受相,一点不假。有不相信的人请去小试一番,但是劝你只是小试即可,避免猛心致狂,或者产生其他不测的事情。其实不用劝,你忍受不了,自己都会回心转意去找吃的,到那时你才真正明白大米白饭是比黄金还要贵重的宝贝。
我们这些人,能够遇到佛法,说明我们过去世种了佛缘,能够相信佛法,皈依三宝进入佛门修行,说明我们的善根还不错,这是好事情。虽然如此,可是我们学佛,首先要把自己先认识清楚,把自己安在实际的本位上,自己的实际功德处在哪一个层次上,在修行中就做与之相应的事情,自己是凡夫,就做凡事,自己没有达到佛菩萨的圣位上,心中虽然要发愿向佛菩萨学习,但在实际行动上还是得和自己的凡夫位相适应。比如上面所说的以身肉布施众生,请问各位有能力做到吗?做不到就请心安勿躁,不得腾空跃高,妄自超越中间的间隔,以防腾空而起,坠地而亡。
现在佛法的法运,已经到了末法时代,佛教内内外外学佛的人,不管是心中理论上的,还是实际修行上的,有不少的人在走危险的错路。其中有一个大错误,就是不量己德,自是凡夫,却自以为自己是圣人,以凡夫俗子之业力缠缚的躯体,妄充盲作圣人之事业,这个现象,甚为严重。到了这样一个末法时代,众生的业障重重叠叠,极其深重,从现在的世态人心,还有学佛人的心理行为中就可以了知。一切诸佛菩萨,他们是明明白白地洞察末法时代众生根性的,所以他们即使自己乘愿而来度化众生,也是要俯顺众生的根机,为众生作模范,显现为普通凡夫俗子的心理和行为,而不会高高在上,作出与众不同的怪僻事情。这些乘愿而来的佛菩萨,见到众生的实际情况,对众生的要求是偏低,而不会偏高。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要求过高,而众生实际上做不到的话,一则可能让众生望而却步,不入佛门受佛法化;二则这些高要求不能落到实处,就成为无意义的空谈,反而让众生失去得实益的机会。如果在现实中,某某传法的人,他的言行把自己标榜得甚高,对学佛人也在高层次上作要求,对于学佛人做不到的高标准,硬是叫学佛人这样去做,脱离末法众生的实际情况,象这样的传法是不恰当的,是有问题的。
处在末法时代,如何随顺众生的根机,如何适应社会的实况,如何合乎时代的特点,把佛教与现实的人间结合起来,把佛教落实在现实的人间当中,使人们在现实的人间中得受佛教的转化,使人们在现实的人间中,同时兼办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保证人们在世间法上能正常的生活,在出世间法上能正常的修行,就成为当今时代佛教中在总体局势上的大问题。我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路线,一条路线,是在世间法上的正常生活路线,另外一条路线,是在出世间法上的正常解脱路线。其中的在世间法上的生活路线,就是注重人伦,以扎根现实人间为本,以印光法师提出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基本要求。其中的在出世间法上的正常解脱路线,就是注重实修,以落实现世解脱为本,在律教禅密净这五宗之中,以净土宗为主导,其他律教禅密各宗为辅助。
但是,光是有上面的两条路线还不够。因为在末法时代,魔强法弱,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在这种严峻不利的形势下,保证人们接受佛教正法的引导,不受各种各样魔外邪法的误导,这个问题,是关系整个佛教生死存亡的根本问题,是关系人们学修正确与否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还是未来,都是整个佛教的首要的根本问题。这个问题,对于佛教来说,是过去现在未来的永恒的主要矛盾,而在末法时代更为突出,必须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在这个末法社会中,在以人控佛教因素的影响下,狮子身上虫,自食狮子肉,佛教本身的内部矛盾,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加剧;佛教内部本身的病态变质,会越来越厉害。现在以及以后,电脑网络的盛行,腐朽思想文化的泛滥,全球交流的统一,全球对抗性矛盾的加剧和升级,使全球关系越来越复杂,身在世间中的佛法,不可避免地也要受到其负面影响,把佛教作为利用的工具,卷入彼此之间的战争漩涡就在所难免。社会压力的不断加强,社会污染的不断加剧,人们的业力障碍越来越加重,以致越来越多的人心眼模糊,没有能力明判正邪。人心多迷,将会有越来越多的迷人,以及居心不良的邪人,会加入魔外党群之中,形成极其庞大的集团势力,共同攻击佛教正法。因此,佛教的内内外外各种不利因素,都会对佛教正法造成影响和冲击,在这种内外交困内外受敌的情况下,要想佛教在世间正常地延续下去,就必须以“坚持正法反对邪教”为中心。
在此,对于末法时代解决佛教中的问题,我个人提出“一个中心两条路线”的观点,所谓一个中心,就是以“坚持正法反对邪教”为中心;所谓两条路线,就是世间法的正常生活路线和出世间法的正常解脱路线。
另外,基于现在出现的问题而言,在引导人们学修佛法之时,应该注意几种错误的倾向。第一种错误倾向,是把佛法当作学术来作研究,不注重佛法是以解脱生死为根本目的,执理废事,令人不得解脱的实际利益。第二种错误倾向,是把不适当的世间知识多多加入佛教中来,以世间知识冲淡佛法,让人们分不清楚世间知识和佛法这两者之间的主次轻重。第三种错误倾向,是在佛教中,有意无意地制造假大空的浮夸风,让学佛者的修学脚底无根,对于没有高层次实际功德的凡夫,误导其作不合实际的虚浮妄行。
现在我们来学习十行中的第二饶益行,这个饶益行是与持戒对应而言的。经中说,菩萨持净戒时,大恶魔就派长得端正美丽无比的天女,来引诱惑乱菩萨,扰乱菩萨的道心来了。正处在修学位的菩萨,欲望未破,男女性欲还是有的,不然就不存在降伏的问题了。可是这个无明欲爱,是生死之根啊,如果不破除了这个欲爱,是不能成就无上道的。凡夫菩萨面对美女来了,这美女还百般作态勾引他,这时凡夫菩萨的内心,肯定还是有躁动不安反应的。对此,菩萨该怎么办呢?经文中说:
尔时,菩萨作如是念:‘此五欲者,是障道法,乃至障碍无上菩提。’是故不生一念欲想,心净如佛;唯除方便教化众生,而不舍于一切智心。佛子,菩萨不以欲因缘故恼一众生,宁舍身命,而终不作恼众生事。菩萨自得见佛已来,未曾心生一念欲想,何况从事,若或从事,无有是处!
美色的诱惑来了,菩萨心中一定要保持清醒,认得五欲的害处------是障道法,乃至障碍无上菩提,心中有这样的觉醒,给自己敲警钟。就象我们走路,路中间却有一块大石头挡道,让我们通不过去,这个大石头就是障道之法,这个大石头就是五欲,需要把挡道的石头移开,把五欲清除,才能在修道上继续前进。在这段经文中,暗藏着一个道理,就是让我们用菩提心,来降伏五欲,用菩提心作自我激励,把五欲转化消除掉。这种转化方法的运用,没有亲身去实证修行的人,是不容易体会到的。我们自从真心颠倒,迷惑自性流浪生死,已经度过了很长很长的时间了,无始以来的无明贪爱习气,在八识田中是根深蒂固,极不容易消除啊。就拿平常来说,面对一个面如桃花的美女,心中不起心动念,这样的人恐怕是希有难得的。有的人通过修禅定,有了一定的定力,没有看见女人时,以他的定力之功,能够压伏住心中的欲想。要是把他引到舞厅里去,在灯红酒绿中,受那些露肩露背露胸露胳膊露腿的女人一逗引,给你抛个媚眼凑近你,看看心中还稳得起不?一个实修禅定的人,是会遇到欲魔来磨你的哟!所谓欲乐欲乐,这个欲中有乐哟!一个实修的人,通过持净戒,去修禅定,通过一定时间的修持,把过去世的淫性习气显发出来,欲念也随之加强,这个欲念当中的乐之念,把你乐得欲仙欲死般,那个时候呀,要是没有真正的大心大智作倚靠,来对待降伏转化的话,就要因欲之乐而有漏哟!在这种情况下,功德林菩萨教我们怎样来转化呢?用心中的菩提心来转化。这时,我们就得保持理性的智慧,在感性的欲念现前之时,选择利于菩提道的东西啊,克服不利的因素,旋转消化感性的淫心幻觉泡沫,让这种转化力量,成为恢复理性智慧的功德道力,如果这样真正做到了,就不会因欲乐而漏掉修行功德了。
为了排除障道之石,我们需要怎么做?------“是故不生一念欲想,心净如佛”。心中不要生起欲念之想,哪怕是一念欲想都不能够,要在自己的心中保持清净的状态,就如同佛一样。对于欲想,这是第一个对治的方法。接着,功德林菩萨又为我们讲了第二个对治的方法:“佛子,菩萨不以欲因缘故恼一众生,宁舍身命,而终不作恼众生事。菩萨自得见佛已来,未曾心生一念欲想,何况从事,若或从事,无有是处!”大家看看功德林菩萨在这里对于淫欲的想念,他的语气说得有多重------“菩萨不以欲因缘故恼一众生,宁舍身命,而终不作恼众生事。”这一品呢,是功德林菩萨宣讲的。功德林菩萨,顾名思义,就是许多功德聚集在一起,成为象森林一样丰茂的功德。这一品主要就是讲的修行上的功德之事。如果我们把降化欲想这个事情做得好,获得的功德就是很大的。反之,如果做得不好,自然损失的功德也是很大的。
前面,说了修行菩萨,欲乐现前,用心降化的方法。那么,为什么要降化这种欲乐呢?这个欲中有乐,也有快乐呀,为什么需要降化它呢?下面的经文,功德林菩萨就讲说了需要降化欲乐的原因:
尔时,菩萨但作是念:‘一切众生于长夜中,想念五欲,趣向五欲,贪著五欲。其心决定耽染沉溺,随其流转,不得自在。我今应当令此诸魔及诸天女,一切众生住无上戒;住净戒已,于一切智,心无退转,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入于无余涅槃。何以故?此是我等所应作业,应随诸佛如是修学。
为什么学佛修道的人,需要降化欲想呢?功德林菩萨就说啊,因为这些欲想,能令众生流转生死,不能得到自在解脱。在佛法的十二缘起中,顺行十二缘起,称为流转门;逆行十二缘起,称为还灭门。流转门就是生死门,还灭门就是解脱门。我们要想修行得到解脱,就一定需要断除欲爱之心,斩断轮回的生死之根,这个问题,在楞严经和圆觉经,以及其他经典中,都在反复地阐明和强调。在这里,顺便给大家说一个与此相关的事情。前不久,有一个莲友和我辩论,彼说佛法上说要断除淫欲,这个说法好象不通。为什么呢?彼说你看世间的在家学佛人,不是也在过夫妻生活嘛,为什么他们还是有往生到极乐世界去的呢?这个净土法门,是带业往生法,这个净土法门,是无上解脱法,不管淫欲断还是没有断,都不是能不能往生的原因。往生的正因,除了修福种善之外,还有信愿行,如果这个达到了,同样可以往生。可是我们不要忘记了啊,佛对于往生的人,还分了九品高低的。就这个淫欲问题来说,针对同一个人来说,如果他的淫垢微薄,那么他往生所得的品位就高;如果他的淫垢厚重,所得的品位肯定就要低一些,这是毫无疑义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一个熟话: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对于学佛的修行人来说,哪怕是对自己的冤家对头,都不应该生起嗔恨之心。大家看功德林菩萨是是怎样教导我们的,即使是这些来扰乱我们的诸魔,来诱惑我们成为我们障道法的天女,也不能用嗔心来对待他们,而只是在自己的内心当中,作出正念来安住他们转化他们:“我今应当令此诸魔及诸天女,一切众生住无上戒;住净戒已,于一切智,心无退转,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入于无余涅槃。何以故?此是我等所应作业,应随诸佛如是修学。”就是说我们不应对他们生起嗔心,而应让他们和自己一起,都安住在无上净戒之中,共同修习佛法,直至最终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入于无余涅槃。为什么我们可以通过转化他人,来成就自己呢?因为一切诸法,都是自心所造生出来的,好象是与我互相对立的冤家,也不过是我们自己的内心的变相而已。
好了,我们就对本品的这一节学习到这里,其他的内容,请大家自己去看去体会。
现在,我们来把今天学习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所有一切众生,都结佛缘,都种善根,都入佛门受佛教化。愿我们把学习的功德,回向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请大家和我一起,一起礼敬我们的大悲慈父阿弥陀佛。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三遍。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华严经解分11十行品之一
佛学网2021年02月17日华严
简介五时佛经串讲19--华严经解分11十行品之一 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莲友,大家好! 很高兴我们又见面了.首先,我们都来礼敬我们的大恩导师,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念三遍. 今天,我们来学习华严经解分的十行品之一。请大家先看本品的...
上一篇:华严经解分10夜摩宫中偈赞品
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莲友,大家好!
很高兴我们又见面了.首先,我们都来礼敬我们的大恩导师,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
南无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念三遍.
今天,我们来学习华严经解分的夜摩宫中偈赞品。在这里,只是选出其中的一个偈颂来进行学习。请大家先看选出的内容:
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
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这一个偈颂的内容,主要是说明一切万法,由心所造的道理。其中所说的大种,是指构成色法之地、水、火、风四大要素。即:地大、水大、火大、风大。这四大种各自的特点是,地大有坚性,水大有湿性,火大有暖性,风大有动性。对于这四大种的各自作用而言,地大有保持不使坠落的作用,水大有摄集不使散溢的作用,火大有使物成熟而免于坏烂的作用,风大有增盛流引、上下纵横生长的作用。
在佛教中所说的法,最普通并且总括的说法,就是五蕴,就是指色、受、想、行、识。其中的色蕴,就是指的色法,这个色法是针对物理物质来说的。其中的受、想、行、识蕴,就是指的心法,这个心法是针对心理心识来说的。众生的真心自性,本自具足一切性,具足一切相,具足一切用。所说的五蕴,就是我们的真心自性的空性能力,随顺缘起而显现出来的法相。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说法,性空缘起,缘起性空。所谓性空缘起,是指我们的真心自性,他有一个特点,就是性空的特点。对于这个空性来说,他所包括的意义,第一个是,这个空性,是我们的真心自性本来就存在的性质,称为本来固有。这个本来固有,是与无为法相应而言的,也就是说他并不需要我们人为的有为性造作,而天然就这样存在着的、原本自身就有这样的性质。一句话,这个空性是本来固有的无为法性。这个空性的第二个意义是,这个空性,是真空融合妙有之性能,真空当中即含妙有,妙有当体即是真空。就象一个干净的镜子,这个镜子当中好象看似什么都没有,可是当用他来照物的时候,这个镜子照什么就映现什么出来。这个空性,潜在性的具足一切法性,这是使一切相一切用一切因果现象得以产生的基础性质,这是隐。而通过这个具足一切法性的潜在性,随缘显现一切法相出来,这就是由性起用而显相,这就是显。所以说这个空性的第二个特点,是隐显一体,性相一如。这个空性的第三个意义是,这个空性,他只守持自己的空性,而不守持除了这个空性之外的其他任何一个确定的自我性质,也就是说,这个空性,他只守持自己的空性不变,而不守持其他的任何性质。
下面我来具体的讲说一下我个人对于这个性空缘起和缘起性空的看法。这个性空缘起和缘起性空,在这两组表达中,从文字表相上来看,只是两个相同词语的颠倒表达方式。可是探究其中真实的意义,应该说并不是相同意义的颠倒重复。这个性空缘起中的性空,是说的我们的真心自性,是真空的,他是指的真空能力而言的。这个真空能力,潜在性地包含一切万有。由于我们的真心自性,是遍满法界的,所以这个性空,是满法界的性空,是满法界的真空能力。我们的眼光,不应囿于我们所虚妄知见的狭小范围而言,而是要把我们的目光,扩大到整个法界来作观察,这个性空,应当视作是平等于整个法界的性空。华严经中所讲述的,是法界缘起,是对于整个法界而言的,而不是针对我们虚妄知见中所认识的、在狭小范围之内的因缘和合而言的。正是依据这个遍满法界的真空能力,随缘而显起遍满法界的一切万法。所以在性空缘起中的这个性空,是针对我们的真心本性的空性能力来说的。
现在来说说缘起性空的意义。就象大海里的水,在以风为境缘的吹拂下,腾跃生起许多的波浪和泡沫。这些波浪和泡沫,把他比作缘起的事物。这个缘起的波浪和泡沫,对于其中的某个具体的对象来说,他没有保持自己永远不变的性质,也没有保持自己永远不变的能力,他是随着风缘的变化而作相应的改变的,所以他的自我之相,只是一个虚伪幻有的假相而已,在他自己的内部当中,找不到一个能够维持他永远不变的力量,对于他自己来说,不是一个具有实体性质的东西,只是随缘而变的一个幻有性的假体性存在。我们看在大海当中,哪里找得到一个永远不变的波浪和泡沫呢?这些波浪和泡沫,随着风的不停吹拂,不停地作万相变化。所以这个缘起性空中的性空,是指的这样意义的自我体性之空,他是针对一个特定的幻有假体的自我性质而言的。这样一个特定的幻有假体,推及于整个法界都是如此,如同整个大海中的泡沫一样。
明白了上述的道理,我们就可以知道,性空缘起中的性空,是指的我们的真心自性的真空能力而言的。而缘起性空中的性空,是指的所缘起的对象,他的内部没有实体性质作支撑,即是没有确定不变的自我体性而言的。所以,性空缘起中的性空,和缘起性空中的性空,他们的实际意义是不相同的,我们应该把他们作正确的理解和区分。
现在来说缘起。华严经所讲的境界,是法法圆融的诸法无碍境界。对于真心自性的真实觉明能力观照的境界来说,这种法法圆融的诸法无碍境界,唯有证得佛果的人才如实地完全地觉知。我们常说“佛度有缘人”,这是什么道理呢?这实际上就是说明佛度众生,也要遵循因果缘起的法则,即使佛也不能违背因果,也不能超越因果从事。佛度化众生,也要先种因,先和我们这些众生结缘,产生缘力,以后才能凭借这种交结的缘力,才能随缘起用,来实施救度。佛菩萨在我们这个世间,常作不请之友,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和我们结缘,以使我们将来都得度脱。我们这些学佛的人呢,也要深心体解佛菩萨的慈心悲心呀,我们也要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向佛行,多种善缘,礼敬三宝,供养三宝,使我们自己早受法益,早日明法理,行法事,早日得到度脱。
明白了上面的道理,现在我们来大约地说一下这个经文的意思。觉林菩萨就对我们讲说啊,我们的这个心,就象画师一样,能作各种各样的画出来。大家看画师作画的时候,对着面前的一张白纸,运用各种彩色笔在上面挥挥描描,就在这张纸上作出了画。我们的心造诸法,就和这个道理相似。这些画家,不但能作一幅画,而且能作许许多多的画。我们的心所造法,也是这样,不但能造一法出来,而且能造无量无数的法出来。这就是心造诸法的意思。
在同等的条件下,同样的笔,同样的纸,同样的光线,对于同一个风景,为什么不同的画家所作出的画有差别呢?这是由于各个画家的心力不同造成的,这是由他的自业产生的影响结果。这个问题跟本品的经文关系不大,只是顺便提说一句。
这一句经文,常常被讲经说法的人引用,也是本偈颂所表达的中心意思,我把他列出来: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学习到这里。
现在,我们来把今天学习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所有一切众生,都结佛缘,都种善根,都入佛门受佛教化。愿我们把学习的功德,回向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请大家和我一起,一起礼敬我们的大悲慈父阿弥陀佛。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三遍。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下一篇:华严经解分12十行品之二
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莲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来学习华严经解分的十无尽藏品。在这里,只是选出前面的部分来进行学习。请大家先看选出的内容: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二十一 十无尽藏品第二十二 尔时,功德林菩萨复告诸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藏,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已说、当说、今说。何等为十?所谓:信藏、戒藏、惭藏、愧藏、闻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辩藏,是为十。 功德林菩萨在十藏中首先讲到的,第一个就是信藏。我们来看这个信藏的开头的经文: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信藏?此菩萨信一切法空,信一切法无相,信一切法无愿,信一切法无作,信一切法无分别,信一切法无所依,信一切法不可量,信一切法无有上,信一切法难超越,信一切法无生。 在前面一品中,我们大致学习了一下关于三法印的知识。其中,因为诸行无常,所以我们要“信一切法无愿”; 因为诸法无我,所以我们要“信一切法空”; 因为涅磐寂静,所以我们要“信一切法无相”。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是从一切法的现象上来说的;涅磐寂静,是从一切法的本体上来说的。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他们的意思是说,我们的自性真心因为无明作用发生颠倒,转变成妄想识心的流转状态,由这种妄心流转所变现的一切有为法,在其现象上是无常和无我的。涅磐寂静,是说明我们自性真心安住在本位上的实相,他是说明真心自性的无为法性的本体。一切有为法,虽然是无为法性的颠倒反映之像,但是这种颠倒反映之像,依然是由无为法性的本体之所显生,因此这一切有为法,依然并不离于无为法性的本体,这就是说,现象不离本体。虽然这一切有为法之现象,由无为法性的本体之所显现而起,但是这种显现,毕竟只是颠倒性的反映之像,所以并不能由这一切有为法之现象,从中可捉摸得无为法性之实际本体,这就是说,现象不即本体。所以,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与涅磐寂静的关系就是如此,二者之间是不离不即的关系。 在这三法印中,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是说明一切有为法的世间法谛,涅磐寂静是说明一切无为法的出世间法谛,由于世间法谛和出世间法谛,他们都是以真心自性为唯一的共同基础的,所以世间法谛和出世间法谛,不过都是为了说明真心自性这个唯一基础而为之服务的,他们之间有唯一的共同基础,因此这三法印之间是圆融的。肯定现象上的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把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二者结合起来,他们共同的势向所指,就是为了开显涅磐寂静,借助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这个现象,就可以理解趋入涅磐寂静的本体。这个道理,就象用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共同描述事物的运动轨迹。涅磐寂静的本体,就是如来,就是如义。这个如义,实不可说,但是由此如义,强开言说,因此就建立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这个现象上的说法。统摄一切有为法的最宽泛的相,一个是时间相,一个是空间相,因此在不可说的如义之中,勉强打开二相,表现在时间相上的用诸行无常来说明,表现在空间相上的用诸法无我来说明。不管是时间相上的诸行无常,还是空间相上的诸法无我,他们这二者,其实都是由同一个妄想识心显生出来的,因此这二者都有共同的产生基础,所以这二者是相互关联着的。基于这二者之间的关联性,所以就要把这两种现象统一起来,共同来开显涅磐寂静的本体。因此,这三法印之间的关系,说穿了就是现象和本体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圆融的,借助彼来显此,借助此来显彼,彼此之间相互映衬相互对显,彼此之间虽然在名相上互相对立,但是在实际意义上却是共通的、统一的。 诸行无常是说明时间上的点,诸法无我是说明空间上的面。在诸行无常一连串连续不断的因果点中,由点及面,每一个点都和诸法无我的相应面一一对应,这就是因果关系,在时空上统一的表现形式。 与这三法印紧紧关联的,就是性空缘起和缘起性空。关于这个性空缘起和缘起性空,不但包括悟界真如门的性空缘起和缘起性空,而且也包括迷界生灭门的性空缘起和缘起性空。为了表达的清晰,我们这样来作说明。佛教的根本法理,就是性空缘起和缘起性空。其中性空缘起,包括悟界真如门的性空缘起,和迷界生灭门的性空缘起。其中的缘起性空,包括悟界真如门的缘起性空,和迷界生灭门的缘起性空。这种说法是有佛法依据的。佛在《楞严经》卷五中说:“阿难,我说佛法从因缘生,非取世间和合粗相。如来发明世、出世法,知其本因随所缘出,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亦知头数,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皆了元由。”这一句话,表明了有悟界真如门的性空缘起。与此相对的,在另一面,同时应该也有悟界真如门的缘起性空。悟界真如门的性空缘起和缘起性空,这是成佛者的圣人境界,不是我们凡夫俗子以凡识之心可以了知的。比如,佛度有缘人,对于佛怎样在性空中缘起,与有情众生结缘作相应的救度,我们不可能得知。悟界真如门的性空缘起,这是法界性净真空的性空缘起,即真空而起妙有。迷界生灭门的性空缘起,就是十二缘起的流转,说明我们的自性真心,因于无明为缘产生缘起,而使真心颠倒成为妄心,由此妄心轮转而缘起生死轮回。悟界真如门的缘起性空,这是法界性显妙有的缘起性空,即妙有而归真空。迷界生灭门的缘起性空,就是十二缘起的还灭,就是断灭由无明所缘起的生灭法,而证入自性真心性净真空的涅磐法界。 迷界生灭门的缘起性空的意义,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可以这样来表述,所谓缘起,就是无始以来因果相续的当下的一念生灭法;所谓性空,就是破灭当下的一念生灭法,即令当下的一念生灭法化为空无,如同令当时的一个泡沫当下破灭一样,就在当下的一念生灭法中,现证是法无我的空性;这个意义,也就是在当时当下的一念之际,直破缘起的生灭法,直证是法无我的空性,直入涅磐的不生不生法。迷界生灭门的缘起性空的意义,前后这两种表述方式虽然不同,但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说明现破当下的无我生灭法,现证是法的无我空性,现入涅磐的不生不灭法。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还需要注意楞严经中佛说的一句话:“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我在这里所说的现破现证现入,只是针对道理上来说的,实际达到这个结果,尚须依照楞严经中的“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开示,在实际的修证上,只有前面的修行次第圆满了,最后才能在一刹那间现破现证现入。而并不是说明白了这个道理,马上试一下就能现破现证现入了。即便是净土念佛法门,也是先要努力修行,达到力极功纯,才能豁然之间一念跳脱,证入无念无不念的境界。请大家不要误会我的意思,不要去犯这种跃级式的、超越阶段性的错误。 三法印跟性空缘起和缘起性空之间,只是表达语言上的不同,而其实质意义是相通的。悟界真如门的性空缘起和缘起性空,与涅磐寂静是相通的;迷界生灭门的性空缘起和缘起性空,与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是相通的。 补充说明一点,前面只是说明了这个三法印和性空缘起及缘起性空,是属于佛教法理方面的内容。而实际上,这个三法印和性空缘起及缘起性空,不但是佛法的根本的最高的理论,也是指导佛法实践的根本的最高的原则,这个理论的内涵当中即包容着实践,这个理论当中即含藏着实践的指针,佛法的实践就是以此为基础的。佛法实践达到最高的佛果,这个三法印和性空缘起及缘起性空,是从佛地果觉当中开出来的,是以佛地果觉为其来源的。这个三法印和性空缘起及缘起性空,是佛法的理论和实践的高度统一,是佛法的理论和实践的相融相即。 不管是世间法还是出世间法,一切诸法,归根结底统一于什么法则?一切诸法,无一例外地统一于因果法则。这个因果法则,出生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统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一切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全部融汇贯入这个因果法则之中。这个三法印和性空缘起及缘起性空,不过是这个因果法则从不同方面的展开式说明而已。举例来说,四法印之间的关系,追究诸受是苦的原因,是由于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造成的结果;勘实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修因),即得契入涅磐寂静的实相境界(证果)。对于性空缘起及缘起性空来说,其中所说的缘起,本身就是指的因果缘起法。一切万法,不离自心;一切说法,不离因果。印光法师说:“因果者,圣人治天下,佛度众生之大权也。约佛法论,从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约世法论,何独不然。”(印光法师文钞,续编,标本同治录序) 在前面,我也说过这个性空缘起和缘起性空的问题,但那时还没有分别悟界真如门和迷界生灭门,所以说得并不完全,在这里才说明完整了。在这里顺便交代一下。 为了更好地理解三法印的内容,现在引用佛法词典上的解释来作说明。关于“三法印”。 法印,就是‘法之印章’,也就是‘佛法之特征’的称谓。如果某些经典和法印的思想一致,则被认为是佛的真说,如果与法印的思想相违背,则被判定为不是正确的佛说。 法印可列举出三种或四种。即三法印或四法印。四法印是(1)诸行无常,(2)诸法无我,(3)一切行苦,(4)涅槃寂静。其中除去‘一切行苦’,则成为三法印。现在分别解释如下︰ (1)诸行无常 关于诸行的‘行’,是指一切生灭变化的现象,与‘有为’同义。所有的现象,都不曾有一瞬间的停止,无常生灭变化,这就是诸行无常。现象,包括物质与心,这常常是变化的。 (2)诸法无我 诸法的法,意思是指‘无我性的事物’,也可以单指‘事物’。但原始佛教中‘事物’只限于‘无我性的事物’,因此诸法与诸行一样,是指一切现象。 无我是‘没有我’、‘非我’。所谓‘我’,在这里被当作是永远不会生灭变化的实体或本体。佛教以为此种实体或本体是在经验认识以外的,其存在与否无法确知,被认为是无记,因而禁止探讨这类问题。在此一意义下,佛教不说那种无实体的‘我’。但在我们的世界里,则可以说一切法‘非我’。因此,诸法无我即一切事物非我。 一般人较容易接受诸行无常,但是,诸法无我则为外道所不承认,而是佛教所独有的学说。在释尊那个时代的外道,都认为一切事物都有不生不灭永远存在的本体。此即是我。提到梵、提到我,都是指它。宇宙的实体称为梵,个人的实体即是我。在佛教里,它不能为人所认识,也无法证明其是否存在,故说是无记。又者,这些本体和实体,与我们的世界和现象界毫无关系,也无益于修行解脱,因此不应该将此当作问题来探讨。佛教该讨论的是‘非我’的现象界。在此意义上,诸法无我的法印,就被认为是佛教独有的学说。 无我也译作非我。大乘佛教兴起后,使用‘空’与‘空性’,比使用‘无我’的用语还多。‘无我’与‘空’是同义语。空与无并不是意味虚无。佛教里常常提到,有关说有论无的存在论与本体论,是佛教禁止探讨的,佛教中所谓的空与无,并不含本体论的意义,而是指现象处于空与无的状态。无我是表示一切现象处在无我的状态中。也就是说,无我如前述的‘非我’。‘非我’即‘非我的状态’。 无我与空是说诸法处于无我、空的状态。这究竟是什么涵义?事实上,它具有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的意义。 在理论上,无我与空,即无自性,即无自己固定本体的性质。也可说为无固定性。{1}诸法并无不生不灭、固定的实体。所谓‘固定’,是与其他无关,孤立而独立自存的意思。但社会人生的一切都与其他有关系,不是绝对、单一、孤立的存在。而一切皆与时间、空间,或其他事物有所关联,是相对、相关的存在。{2}社会、人生也没有固定的活动,而是有什么条件就有什么变化。它是随着条件的变化,而随着发生变化的。{3}这种道理,推广到整个法界也是如此。 其次,实践上的无我与空,可分为无所得、无挂碍两方面来说。{1}无所得,即无执着。我们对我、我所(自己与自己的所有物)有所执着,就认为它是固定常存的,又希望它是固定不变的。而所谓‘无所得’,即没有我执与我所执,就是无我、空。{2}无挂碍,即无碍,也就是无障碍、封滞,而能自由自在地活动。无执着则能如法而自由自在活动。 无我与空,是使自己处在空的状态,因此,其中也就不会有以自己为中心的贪欲,不会乱吓唬人、嫌恶人、谄媚人、对人摆架子,也不会轻蔑、怨恨、嫉妒或羡慕别人。时常会站在他人的立场、全体的立场正确地考虑后才行动,也不会骚扰旁人。同时,对人与动物都怀有慈悲怜愍的心。没有自他的对立,就能扩大的包容别人。 (3)涅槃寂静 涅槃意指‘吹灭’或‘吹灭的状态’。涅槃即是吹灭烦恼之火。原始经典曾将涅槃的定义说明如下︰‘所有的贪欲灭尽、嗔恚灭尽、愚痴灭尽,此即称为涅槃。’所谓涅槃寂静,即是达到无苦安稳的理想境地。 部派佛教,将涅槃分为有余涅槃与无余涅槃两种。有余涅槃是说虽然断绝一切烦恼且超脱生死,但过去业的果报(即肉体)仍做为余依而残存下来。因此,还不可说是究竟涅槃。另一方面,无余涅槃是断绝了一切烦恼,也断绝了余依的肉体,也就是指究竟涅槃,如佛的入灭。般涅槃是究竟涅槃。 到了大乘佛教,前面的二种涅槃又加入了自性清净涅槃与无住处涅槃,成为四种涅槃。心性即佛性,本来是清净的,具有常、乐、我、净的涅槃性质,此佛性即为自性清净涅槃。无住处涅槃即指‘因大智故,不住生死,大悲故,不住涅槃’,也就是不住生死与涅槃,无执着、无住着的真实涅槃。佛的涅槃状态一定也是如此。 现在来接着其后的经文学习。请看后面接着的经文: 若菩萨能如是随顺一切法,生净信已,闻诸佛法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一切佛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众生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法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虚空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涅槃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过去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未来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现在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入一切劫不可思议,心不怯弱。 “若菩萨能如是随顺一切法,生净信已,闻诸佛法不可思议,心不怯弱”,为什么这样说?说实话,当我理解了诸法无我的道理时,心里面着实是与以前完全不同的滋味。我们平常起心动念,做这做那,大多时候都是不自觉地以自我为中心,现在却来了这么一个说法,“无我”!我们每一个人,就象大海中的其中一个水泡一个漩涡一样,其相幻有而其自我体性是空!这个问题可是个大问题,真正明白了这一点的人,其心很可能一下子变得怯弱,无有一人的狂心、慢心、骄心不被折伏。但是,虽然说现象上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但是我们本体上涅磐寂静的真心自性是实际存在着的,虽然断灭了现象上虚假的幻相,不过是契入自性真心的实相之中,达到真正的“回家”之目的,而这,就是我们学佛修道,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我们应该为自己达到这样的目标高兴,而不应生起怯弱之心。 现在我们来学习第三个惭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惭藏?此菩萨忆念过去所作诸恶而生于惭,谓彼菩萨心自念言:‘我无始世来,与诸众生皆悉互作父母、兄弟、姊妹、男女,具贪、瞋、痴、憍慢、谄诳及余一切诸烦恼故,更相恼害,递相陵夺,奸淫伤杀,无恶不造;一切众生,悉亦如是,以诸烦恼备造众恶,是故各各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不相承顺、不相谦下、不相启导、不相护惜,更相杀害,互为怨仇。自惟我身及诸众生,去、来、现在,行无惭法,三世诸佛无不知见。今若不断此无惭行,三世诸佛亦当见我。我当云何犹行不止?甚为不可!是故我应专心断除,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三惭藏。 现在我们来学习第四个愧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愧藏?此菩萨自愧昔来,于五欲中种种贪求,无有厌足,因此增长贪、恚、痴等一切烦恼:‘我今不应复行是事。’又作是念:‘众生无智,起诸烦恼,具行恶法,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乃至展转互为怨仇。如是等恶无不备造,造已欢喜,追求称叹,盲无慧眼,无所知见。于母人腹中,入胎受生,成垢秽身,毕竟至于发白面皱。有智慧者,观此但是从淫欲,生不净之法,三世诸佛皆悉知见。若我于今犹行是事,则为欺诳三世诸佛。是故我当修行于愧,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四愧藏。 这里所说愧藏的内容,第一个是自愧贪著五欲。在学习之前,我们先来明白一下五欲。 关于“五欲“。有两种分类,一种分类,是指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等;另外一种分类,是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 (一) 指染着色、声、香、味、触五境而起的五种情欲。又名五妙欲、五妙色。《佛遗教经》中说︰‘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 (1)色欲︰指爱着于男女之端庄形貌及世间宝物等种种妙色。 (2)声欲︰指爱着于娇媚妖词、淫声染语、丝竹弦管、环钏铃佩等声。 (3)香欲︰指爱着于气味芬芳之物,以及男女身体之香。 (4)味欲︰指爱着于酒肉珍肴、甘甜酸辣之美食。 (5)触欲︰指爱着于冷暖细滑、轻重强软、名衣上服、男女身分等物。 此五欲能破种种佛事,如箭害身,故以五箭喻之。又,《大智度论》卷十七中说︰‘哀哉!众生常为五欲所恼,而犹求之不已。此五欲者得之转剧,如火炙疥,五欲无益如狗骨,五欲增诤如鸟竞肉,五欲烧人如逆风执炬,五欲害人如践恶蛇,五欲无实如梦所得,五欲不久如假借须臾,世人愚惑贪着五欲,至死不舍,为之后世受无量苦。’ (二)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即:(一)财欲,财是指世间一切的财宝。人们以财物为养身之资本,所以常对它贪求恋着而不舍。(二)色欲,色是指世间的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人们因于此色悦情适意,故而贪求恋着,不能出离三界。(三)饮食欲,饮食即世间之肴膳众味。人们必借饮食以资身活命,故而贪求恋着而无厌。(四)名欲,名是指世间的声名。人们由声名而能显亲荣己,故而贪求乐着而不知止息。(五)睡眠欲,人们不知时节,怠惰放纵,乐着睡眠而无厌。 在前面,菩萨教我们要心无所著,对一切都不要执着,离一切妄想执着,离一切虚妄假相,最后才能契入真心实相证成佛道。佛菩萨这样教我们,我们就要这样去做呀,能够依照佛菩萨的教导去做,就是与佛法相应,与佛法相应的作法,才能得到佛果。佛是已成佛,我们这些众生是未成佛,佛法是已经成就无上正觉的佛说出来的,佛所说的法,是指导我们修行的指南针,我们能够如理如法地按照佛说的去做,将来就一定能够同佛一样成就正果。我们自从无始以来颠倒自性真心之后,所造作的一切身口意三业,都是由贪嗔痴作主宰,盲目性地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这些罪业让我们在生死中轮回不已,饱尝无尽的剧烈痛苦。我们都在贪嗔痴的无明黑暗中无觉无知,常常陷身在五欲的深阱之中,没有能力自拔自救。对于我们这些黑暗中的苦难众生来说,如果佛不出世,不为世人点燃智慧的明灯,光照众生的话,那么就永在无明黑暗中不断轮回生死,而没有解脱的一日。佛菩萨对于我们的深重恩德,的确是超日月、赛天地的。而佛菩萨的大慈大悲之心,他们所作为的一切,都是为了度化众生出生死,他们的心中没有贪求,他们视一切众生,都是如同自己的子女,他们心中有且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众生受佛法化而个个出离生死。释迦牟尼佛说过这样的话:我视一切众生,如同一子,如罗睺罗。我们这些佛的弟子,就应对佛菩萨感恩戴德,于佛菩萨对我们的悲心教诲,要从内心里去听受顺行。 功德林菩萨教导我们:“于五欲中种种贪求,无有厌足,因此增长贪、恚、痴等一切烦恼:‘我今不应复行是事。’”人们贪求五欲,追求五欲无有厌足,由此得到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增长贪嗔痴等一切烦恼。这里用了一个“等”字,表明这些由此所衍生的烦恼,是许许多多乃至是无穷无尽的。大家都知道,对于学佛的修行人来说,有两个巨大的障碍,一个就是所知障,一个就是烦恼障。贪嗔痴等,就是烦恼障。这些烦恼,能够扰乱我们的内心,使我们的心不得安宁不得清净,而成为修道的障碍,所以名之为烦恼障。所以我们就要远离五欲,切断令贪嗔痴继续增长之根,提醒自己“我今不应复行是事”,我们进而应当自勉自励,我从今以后再也不要行为这些障道的傻事了。 接下来,功德林菩萨教导我们,运用慧眼来观察两个方面的事相,其中第一个事相是: 众生无智,起诸烦恼,具行恶法,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乃至展转互为怨仇。如是等恶无不备造,造已欢喜,追求称叹,盲无慧眼,无所知见。 这个事相所说的是在众生世界,由于众生无有真实智慧,生起烦恼造作恶业,彼此互为怨仇,一切众生,都沦陷在彼此怨仇的毒海里,沉溺不醒。 功德林菩萨教导我们,运用慧眼来观察两个方面的事相,其中第二个事相是: 于母人腹中,入胎受生,成垢秽身,毕竟至于发白面皱。有智慧者,观此但是从淫欲,生不净之法,三世诸佛皆悉知见。若我于今犹行是事,则为欺诳三世诸佛。 其中内容,是说明我们的生处不净,所生起的污垢身,直至发白面皱的老,业缘消尽的死。在圆觉经中,佛说:“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我们众生是依凭什么相续受生的?是淫欲之心。如果我们没有淫欲之心,没有这个淫欲心念作导引,死了之后的中阴身,就不会再堕入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这四生之中。由于淫心相续的缘故,而令我们生了又死,死了又生,而令我们的生死相续不断。正是由于这个道理,在出家人的戒律中,佛把不淫欲列为四大根本戒之一。而于在家人的戒律中,对这个戒就降低了要求,名为不邪*YIN,这是佛法不坏世法的特殊开许。这个由淫欲所生的不净身体,三世诸佛都是了知无遗的,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还是明知故犯的话,就等于是欺骗三世诸佛。 最后,功德林菩萨再为我们总结一句: 是故我当修行于愧,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 功德林菩萨教导我们,应当修行于愧,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我们应当修行什么愧?说什么真实法?第一修行于贪著五欲愧,说少欲知足法。第二修行于无有智慧愧,说慈悲平等观待一切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法。第三修行于慧观乏缺愧,说要断生死需断淫欲心念法。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学习到这里,其他内容请自己去看去思考。 现在,我们来把今天学习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所有一切众生,都结佛缘,都种善根,都入佛门受佛教化。愿我们把学习的功德,回向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请大家和我一起,一起礼敬我们的大悲慈父阿弥陀佛。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念三遍。 谢谢大家!阿弥陀佛!
很高兴我们又见面了.首先,我们都来礼敬我们的大恩导师,让我们用至诚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称念南无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师释迦牟尼佛,念三遍.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信藏?此菩萨信一切法空,信一切法无相,信一切法无愿,信一切法无作,信一切法无分别,信一切法无所依,信一切法不可量,信一切法无有上,信一切法难超越,信一切法无生。若菩萨能如是随顺一切法,生净信已,闻诸佛法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一切佛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众生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法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虚空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涅槃界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过去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未来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现在世不可思议,心不怯弱;闻入一切劫不可思议,心不怯弱。何以故?此菩萨于诸佛所一向坚信,知佛智慧无边无尽。十方无量诸世界中,一一各有无量诸佛,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得、今得、当得,已出世、今出世、当出世,已入涅槃、今入涅槃、当入涅槃,彼诸佛智慧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进不退、不近不远、无知无舍。此菩萨入佛智慧,成就无边无尽信;得此信已,心不退转,心不杂乱,不可破坏,无所染著,常有根本,随顺圣人,住如来家,护持一切诸佛种性,增长一切菩萨信解,随顺一切如来善根,出生一切诸佛方便。是名菩萨摩诃萨信藏。菩萨住此信藏,则能闻持一切佛法,为众生说,皆令开悟。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戒藏?此菩萨成就普饶益戒、不受戒、不住戒、无悔恨戒、无违诤戒、不损恼戒、无杂秽戒、无贪求戒、无过失戒、无毁犯戒。云何为普饶益戒?此菩萨受持净戒,本为利益一切众生。云何为不受戒?此菩萨不受行外道诸所有戒,但性自精进,奉持三世诸佛如来平等净戒。云何为不住戒?此菩萨受持戒时,心不住欲界、不住色界、不住无色界。何以故?不求生彼,而持戒故。云何为无悔恨戒?此菩萨恒得安住无悔恨心。何以故?不作重罪,不行谄诈,不破净戒故。云何为无违诤戒?此菩萨不非先制,不更造立;心常随顺,向涅槃戒,具足受持,无所毁犯;不以持戒,恼他众生,令其生苦,但愿一切心常欢喜而持于戒。云何为不恼害戒?此菩萨不因于戒,学诸咒术,造作方药,恼害众生,但为救护一切众生而持于戒。云何为不杂戒?此菩萨不著边见,不持杂戒,但观缘起持出离戒。云何为无贪求戒?此菩萨不现异相,彰己有德,但为满足出离法故而持于戒。云何为无过失戒?此菩萨不自贡高,言我持戒;见破戒人亦不轻毁,令他愧耻;但一其心而持于戒。云何为无毁犯戒?此菩萨永断杀、盗、邪*YIN、妄语、两舌、恶口,及无义语、贪、瞋、邪见,具足受持十种善业。菩萨持此无犯戒时,作是念言:‘一切众生毁犯净戒,皆由颠倒。唯佛世尊能知众生以何因缘而生颠倒,毁犯净戒。我当成就无上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令离颠倒。’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戒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惭藏?此菩萨忆念过去所作诸恶而生于惭,谓彼菩萨心自念言:‘我无始世来,与诸众生皆悉互作父母、兄弟、姊妹、男女,具贪、瞋、痴、憍慢、谄诳及余一切诸烦恼故,更相恼害,递相陵夺,奸淫伤杀,无恶不造;一切众生,悉亦如是,以诸烦恼备造众恶,是故各各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不相承顺、不相谦下、不相启导、不相护惜,更相杀害,互为怨仇。自惟我身及诸众生,去、来、现在,行无惭法,三世诸佛无不知见。今若不断此无惭行,三世诸佛亦当见我。我当云何犹行不止?甚为不可!是故我应专心断除,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三惭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愧藏?此菩萨自愧昔来,于五欲中种种贪求,无有厌足,因此增长贪、恚、痴等一切烦恼:‘我今不应复行是事。’又作是念:‘众生无智,起诸烦恼,具行恶法,不相恭敬,不相尊重,乃至展转互为怨仇。如是等恶无不备造,造已欢喜,追求称叹,盲无慧眼,无所知见。于母人腹中,入胎受生,成垢秽身,毕竟至于发白面皱。有智慧者,观此但是从淫欲,生不净之法,三世诸佛皆悉知见。若我于今犹行是事,则为欺诳三世诸佛。是故我当修行于愧,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为众生说真实法。’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四愧藏。
“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闻藏?此菩萨知是事有故是事有,是事无故是事无;是事起故是事起,是事灭故是事灭;是世间法,是出世间法;是有为法,是无为法;是有记法,是无记法。何等为是事有故是事有?谓:无明有故行有。何等为是事无故是事无?谓:识无故名色无。何等为是事起故是事起?谓:爱起故苦起。何等为是事灭故是事灭?谓:有灭故生灭。何等为世间法?所谓:色、受、想、行、识。何等为出世间法?所谓: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何等为有为法?所谓: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界。何等为无为法?所谓:虚空、涅槃、数缘灭、非数缘灭、缘起法性住。何等为有记法?谓:四圣谛、四沙门果、四辩、四无所畏、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何等为无记法?谓: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亦有边亦无边,世间非有边非无边;世间有常,世间无常,世间亦有常亦无常,世间非有常非无常;如来灭后有,如来灭后无,如来灭后亦有亦无,如来灭后非有非无;我及众生有,我及众生无,我及众生亦有亦无,我及众生非有非无;过去,有几如来般涅槃?几声闻、辟支佛般涅槃?未来,有几如来?几声闻、辟支佛?几众生?现在,有几佛住?几声闻、辟支佛住?几众生住?何等如来最先出?何等声闻、辟支佛最先出?何等众生最先出?何等如来最后出?何等声闻、辟支佛最后出?何等众生最后出?何法最在初?何法最在后?世间从何处来,去至何所?有几世界成?有几世界坏?世界从何处来,去至何所?何者为生死最初际?何者为生死最后际?是名无记法。菩萨摩诃萨作如是念:‘一切众生于生死中,无有多闻,不能了知此一切法。我当发意,持多闻藏,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真实法。’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五多闻藏。
这种情况,在《佛说无量寿经》中,所开示的五痛五恶五烧,说得最是详明,请大家好好去看其中的内容,这里就不多说了。
评论

- 全部评论(0)
文章排行
- 09-07宣化上人:世界成就品第四⑩
- 09-08诵《华严经》的功德很大
- 09-13海涛法师:南无《大方广佛华严经》,念三遍,洗手的水
- 09-08《华严经》究竟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 09-13法师: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
- 09-12宣化上人:为什么要学习《华严经》?
- 09-12化永法师:经典浅释《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四)
- 09-11《华严经》是佛陀对中国最大的贡献
- 09-14华严经:佛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
- 09-08净界法师:净土摄受众生的最低标准
- 10-06华严经解分01光明觉品
- 09-16华严经解分03净行品
- 09-13一切本空你见到的一切都是由心所造
- 09-08宣化上人:你若不发这个愿力,那是总在魔的窟窿里转
- 09-14华严经:佛说法供养
本栏推荐
- 09-07宣化上人:世界成就品第四⑩
- 09-13法师: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
- 09-16华严经解分09明法品
- 09-06业露华:《华严经》十地品概说
- 09-16华严经解分03净行品
- 11-22因果的责任
- 09-12化永法师:经典浅释《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四)
- 09-11正慈法师:不读诵《华严经》,不知佛家之富贵
- 09-08净界法师:净土摄受众生的最低标准
- 09-07宣化上人:世界成就品第四⑧
- 09-16华严经解分08初发心功德品(选)
- 09-07宣化上人:世界成就品第四⑥
- 09-12化永法师:经典浅释【《大方广佛华严经》净行品】(二
- 09-08《华严经》究竟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 09-16《保富法》心得报告
栏目更新
专题栏目
-
-
法师介绍
净土法门
居士文章
寺庙介绍
戒除邪淫
人间百态
积德改命
幸福人生
深信因果
戒杀放生
消除业障
素食护生
佛教仪轨
佛教活动
佛教知识
学佛感应
精进念佛
佛教问答
净土法门
佛教新闻
佛教故事
佛经简介
佛经原文
佛经注音
佛经入门
佛经浅释
佛经白话文
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阿弥陀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地藏经
圣严法师
宣化上人
海涛法师
大安法师
昌臻法师
大宝法王
明证法师
南 怀 谨
梦参老和尚
星云法师
慧律法师
慈诚罗珠
蔡 礼 旭
素全法师
证严法师
益西彭措
了幻法师
妙境法师
索达吉堪布
慧净法师
圣一法师
道证法师
小 和 尚
印光大师
仁焕法师
学诚法师
堪忍尊者
妙祥法师
妙莲老和尚
印顺法师
法宣法师
元音老人
刘 素 云
济群法师
达真堪布
开愿法师
耀一法师
静波法师
黄念祖居士
广化法师
净界法师
明一法师
陈 大 惠
果戒法师
如本法师
寂静法师
生根活佛
果真法师
彭鑫博士
果卿居士
定弘法师
宏满法师
胡 小 林
宏圆法师
心经
忏悔
感情
堕胎
人生
回向
施食
大悲咒
精进念佛
释迦牟尼
观音菩萨
地藏菩萨
普贤菩萨
轮回
福报
感应
自杀
财富
供养
仪轨
药师佛
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
观音心咒
文殊菩萨
弥勒菩萨
拜忏
因果
婚姻
生活
因缘
楞严
往生
普门品
深信因果
积累福报
净土法门
学佛问答
佛法治病
健康
法会
菜谱
爱情
布施
华严
助念
地藏经
消除业障
戒除邪淫
积德改命
戒杀放生
孝顺父母
超度
持戒
功德
家庭
生命
持咒
临终
准提咒
子女教育
阿弥陀经
准提菩萨
无量寿经
因果报应
手淫
皈依
感恩
放下
打坐
抑郁
财神
舍利子
同性恋
学佛弟子
药师佛咒
西方三圣
山西小院
附体
开光
生气
智慧
算命
出家
宽容
地藏七
东林寺
婚外情缘
感恩父母
传统文化
中阴
随缘
癌症
痛苦
情爱
姻缘
佛教
往生咒
金刚经
学弟子规
合作伙伴
-
请添加QQ:1750995114
-
玄裕法师
玄裕法师微信
阿弥陀佛
普度众生 -
公众号
清禅寺公众号
普度众生
欢迎虔诚向佛之人互相交流 -
微信捐赠
乐善好施之人
法体安康
家庭幸福圆满
您的帮助能造福更多人 -
支付宝捐赠
乐善好施之人
法体安康
家庭幸福圆满
您的帮助能造福更多人 - 返回顶部
备案号:皖ICP备123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