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讲 没有发愿不能成佛
关于‘药师经’,各位要注意一个重点:佛说东方琉璃世界药师如来在发愿修行时,他的愿力构成了愿行,行就是行为,愿心实践成愿行,也就是由意识修持成力量,然后形成一个依附国土,所以,没有发愿、愿行,一切免谈!
现在讲药师佛开始发愿的果中之因,成佛而形成佛国是果位。为何能成佛?必须要以愿心为第一动因,这点是号称学佛者特别注意的,我一再强调,如果没有依照佛法修持,没有发这个愿心,一切都是‘梦幻空花’,毫无用处,犹如白居易的诗:
空花那得兼求果阳焰如何更觅鱼
这是学佛要特别警惕自己的重点,否则不但玩弄了自己,也玩弄了别人,玩弄了这个世界。尤其在中国的佛法,一千多年来受了大乘思想和不正确的禅宗见解的影响。此话要特别注意,并不是禅宗不正确,而是一般人所学的是不正确的禅,致使多数人都走错了路。一般人学佛,没有真正的愿力,只想空掉妄念,但是,你空得了妄念吗?永远空不了;即使空得了,那也不过是意识上另外一个境界,把意识造成一个比较相似于空的境界而已。所以,大家对真正的佛法认识不清,理既不通。事又证不到,往往盲修瞎炼的人,成千成万的就那么去了,所以学佛首先一定要真正的发愿。
我们要晓得‘引满能招业力牵’,发愿是意识境界啊!意识要空,没有错,但意识不是你去空它,而是它来空你的啊!谁能空得了意识?你那个想空的念头就是意识,所以是意识来空你。事实上,意识也不是空,它本来‘非空非有’,本来‘即空即有’。所以大家把佛法的法相、唯识部分研究透彻,道理就在此。一切学佛修行都是意识真正成就,但它不是凡夫分别心的意识。
玄奘法师在‘八识规矩颂’中,说第六意识是:‘引满能招业力牵’,业力好比弓箭一样,弓拉满了就发射出去受果报。如果对这句话只做片面解释,那是凡夫境界,一般人没有慧力,又不好学深思,对‘引满能招业力牵’的理解就不彻底、不究竟。换句话说,业包括了善、恶、无记业,你发善心的愿力修持满了,就是善的成佛的业力,属于善业成就,那就福德圆满、智慧圆满,这也就是‘引满能招业力牵’。
像我们大家这样的学佛,如果没有这种圆融的理解,结果是一无所成,不但世间法无用,出世法也无用,变成一个无用的人。这样只学成了两件事;一个就是懒,越学越懒,不勤劳,不用心,懒的果报是什么?那就不必问了,生物中最懒的动物是什么?踢它一脚都懒得动。另一样就是我慢,愈学愈觉得自己了不起,不知自己是什么。所以研究药师经的大愿,不要忘记这点。
另外还有一点要记住的是;药师佛的十二大愿与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及世界人类的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再三提醒你们注意,这十二大愿要与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作比较研究,在座各位有几人研究?只喜欢听,听过就算了,这也不是正确的学佛心态。自己不下功夫思惟、研究,这样很糟糕、很危险!我是‘言者谆谆’都说完了,如果你是‘听者藐藐’,那是你的事情了,与我无关。
南怀瑾:药师经的济世观(二十七)
佛学网2021年02月20日南 怀 谨
简介第27讲 没有发愿不能成佛 关于‘药师经’,各位要注意一个重点:佛说东方琉璃世界药师如来在发愿修行时,他的愿力构成了愿行,行就是行为,愿心实践成愿行,也就是由意识修持成力量,然后形成一个依附国土,所以,没有发愿、愿行,一切免谈! 现在讲药师佛开始发愿的果中之因,...
上一篇:南怀瑾:药师经的济世观(二十六)
第26讲 改邪归正
现在看第四条大愿。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这一条愿讲什么?如果世界上有思想偏差,行邪道,我都使其改邪归正,安住菩提道中。
邪道多得很,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九十六种,而且这些外道们大部分是吃素的,外道们都很注意吃素啊!但是我没有提倡吃荤啊!不要听错了。九十六种外道有拜火的,画符的,有念咒的,有扶鸾的,各式各样,一下子介绍不完。如果你要听,那要另外开一门课了,而且要讲好几年。每一种外道都有他的哲学理论,不是没有学理的啊!也有他的修持方法,例如瑜伽术和婆罗门教都是外道。
讲起外道,那可严重了,连声闻、缘觉还都是外道,声闻缘觉是罗汉喔!得了罗汉果的辟支佛还是外道。这不只是‘药师经’这么讲,‘楞严经’上,很多经典上都有。真正的佛法如何辩别?你以为打坐好,功夫好,又会看光,又会教你念咒子,嗡隆嗡隆,又会手上玩花样,那个叫作手印,那我可以玩三百个手印给你看,这样是一个,这样翻过来又是一个,这样又是一个,你们认得不认得?不是骗你口育!这都是密宗的手印,这样是一个,这样又是一个,那叫道啊?那是拿指头在玩花样,但是,有没有道理?有道理啊!不是没有道理。这些是佛法的皮毛,虽然有道理,但不是菩提道。
所以,佛告诉你,众生走错了路,没有证得菩提,即使到了声闻缘觉境界,走小乘的境界,也非究竟。楞严经上讲,声闻缘觉现前纵得九次第定,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四禅八定,九次第定都完成了,一念清净,空空洞洞定在那里,心念不敢乱想,这样还是外道,属于法尘分别影事,还没有证得菩提。
你看药师佛的大愿,这不是真正的东方文化吗?毫厘不差,不但是地道的中国文化思想,而且,还是由释迦牟尼佛介绍出来的呢?
下一篇:南怀瑾:药师经的济世观(二十八)
缘社的同人都是信佛的,信佛的取缘社这个名字,这就取得非常好。我们学佛的人都晓得人生不外一个缘字,这个缘字就学佛的意义来说非常的大。在座诸位看来同我一样,多半在中年以上,也可以说步入了老年的阶段。因此我们就由人生的缘开始,稍微缩小一点,谈谈男女夫妇的因缘,透过这个观念来了解佛法的问题。中国人有句俗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这句话还不透彻,一针见血的讲法,应该说人人有本难念的经。
难念的经都是从因缘来。佛学讲因缘,有三项内涵、四种关系。三项内含即是善缘、恶缘、无记缘。所谓无记缘,就是不善不恶的缘。譬如我们做人几十年,有许多接触过的人,不是自己有意去找他,偶然一次,过去了也就忘了。苏东坡有句诗说:事如春梦了无痕。一切事情都等于一个梦,梦醒便忘,这种缘属于无记缘。
至于佛说缘的四种关系:因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研究起来很麻烦。总而言之,这种缘也是归纳性的说法,说明我们这个生命不只这一生,有前生;不只是这一世的前生,还有很多很多的前生;而今生同样有很多很多来生,数不完。这是从三世因果及六道轮回来讲因缘的四种关系,要深究不容易。
现在我们把因缘的范围缩小,谈谈大家本身最亲切的经验,也就是男女间、夫妇间的问题,从此来体会很难解说清楚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我也常常提到杭州城隍山城隍庙门口的一副对联。小时候读书看了很有趣,记了下来。后来从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中,看自己,看别人,深深了解这副对子,包括了佛家、儒家、道家的人生哲学。
这对子上联描写夫妇关系:
夫妇本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
夫妻不一定是好因缘,有的吵闹一辈子,痛苦一辈子。
下联说的是儿女问题:
儿女原是宿债,欠债、还债,有债方来。
有债务关系,才有父母儿女。所以,人生由男女感情结为夫妇,然后生儿女,美其名曰天伦之乐,其实从人生深一层的体会来看,没有乐,只有苦,不过人都是喜欢苦中作乐罢了。城隍庙的这副对子,将整个人生因缘道理,差不多都概括在内了。
我在大学任教哲学课程时,看到现在的青年同学男的女的都蛮调皮,常常不只一次有女同学要我讲爱情哲学。爱情究竟是什么东西?这种问题使我很难答复,有时被逼紧了,就老实告诉她们爱情的哲学基本就是自私,人类的我执。不管描写爱情怎样好,爱情基本是我爱你!爱与不爱,都由我出发,不论是男是女,我爱你,是我在爱你;我不爱你就不爱你。一切都是为了我,全从自私观念出发。因此,爱情在文学境界是幅画,这幅画是理想的,很美;实际上不美,世界上许多爱情小说、爱情故事,使我们看了掉眼泪,非常吸引人,非常动感情;但是看遍所有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几乎没有一个是圆满的;假使圆满了,这个故事便失去了文学趣味。等于以前我们古老的戏剧,像从前各种地方戏、京戏、台湾的歌仔戏,唱的都是私订终生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一点意思也没有。至于落难公子中了状元,两人能否共同生活一辈子,那就很难说了。
我们学佛的人看人生,从因缘的方面来看,比一般人要来得深刻。以佛学的观点看人生,真正的好姻缘、善缘,不管有没有结为夫妇组织家庭,大都不超过五年十年的。例如有些小说,像红楼梦、乃至西洋名著茶花女等等,大家看了,觉得男女间感情的你侬我侬,非常可爱,令人欣羡,但是你不能加以科学分析,一分析他们所谓的浓情蜜意时间的持续也不过几年的美景而已。因为它是短暂的、片段的,所以就觉得很美很有味道。人人都希望维持这种诗情画意般的感情几十年,甚至永远,这是不可能,绝对不可能的。因此,佛经上称我们这个世界为娑婆世界。娑婆两个字的中译就是堪忍。这个世界缺点很多,没有一个人生是圆满的。幸福的家庭很快地就拆散了、破碎了。失望和痛苦忍不了,还是要能忍,还是要接受。
由娑婆世界的道理,我们再把范围缩小来讲,谈谈杭州西湖的故事。在杭州西湖边有很多历史人物的坟墓,值得留念与凭吊,有高僧、名士,也有诗人、名妓,其中在满植梅花的小孤山上,有西冷桥,桥边有两座坟墓,一座是历史名妓叫苏晓晓的,另一座是清末民初的名和尚苏曼殊的。有人写过一首诗,其中的名句:西冷桥畔两苏坟,就是描写这一妓一僧。当然坟墓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在中国历史的文学中,西冷桥畔两苏坟,感人至深,因为这句诗利用对比手法,以一妓一僧各自的生命遭遇互衬,将人生悲欢离合的各种无奈表露无遗,令人感慨难忘。
另外,清朝女诗人冯小青的坟墓也在杭州小孤山上,她是个才女,人也长得很漂亮,年纪轻轻就遇人不淑,结了婚才知所嫁非人,先生早已有了太太,因此痛苦一辈子,抑郁而死。冯小青这一生遭遇差不多是代表了大部分人类社会或旧时代的女性,为了家庭,痛苦牺牲的写照。
冯小青的学问很好,文学修养也高,也有专集留下来,我年轻时最欣赏她的一首名诗,今天提供给缘社的诸位大菩萨,同时回向给全世界所有的女性。冯小青的人生遭遇很痛苦,因此天天拜佛,拜观音菩萨白衣大士。她在白衣大士前发了愿,写下这首诗:稽首慈云大士前,不升净土不升天,愿为一滴杨枝水,洒到人间并蒂莲。由于亲身受苦,也看到人间夫妇很少有真正快乐的,因此,她不求死后升天,或往生净土,而愿化作菩萨净瓶中的一滴甘露水,洒向人间,希望将来世界上的夫妇,永远幸福快乐美满和谐。
以冯小青这样一个悲惨的遭遇,她的因缘是痛苦的,可是她学佛以后,天天拜佛所发的愿,不像我们求发财,求保阖家平安,她感于人间夫妻有许多不如意而愿变成观音菩萨净瓶中的杨枝水,加被世上每一对夫妇平安、幸福。
我常常跟一般年轻的女同学讲,我们学佛人不要认为这只是一首爱情诗,其实这首诗应该当成佛经看,在诗中痛苦感情的背后没有埋怨,也没有恨,她了解人生就是还债,很痛快地去偿还,而且不只自己还债,还愿意为世界上所有人还债,所以能写出愿为一滴杨枝水,洒到人间并蒂莲这么动人的诗句,不为自己的痛苦所困,而是把自己的痛苦体会了,想到世界上其它女性的痛苦,以她学佛的大愿力,希望自己将来使人间每一个家庭美满和快乐,这就是从心理上,如何将恶缘转成善缘的具体实例。
从这位女性的故事,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学佛的人该如何对待和处理所遭遇的恶缘,使自己得到平安。因此,我对一般学佛的朋友讲,你们不要吹牛,什么成佛成道,一个学佛人,活着身心健康快乐,少病少恼。死时不麻烦自己,不拖累别人就算很好了。冯小青这种大愿力,就如同她诗中最后一句一样:洒到人间并蒂莲,多么慈悲。
接着再讲另一位女性文学家的故事。中国文化有句古话“造物忌才”,是从佛经中演绎出来的。造物代表天地,就是说人生的命运不圆满,上天对人才是妒忌的,不愿意他圆满。我们中国人喜欢算命,提到算命,我偶尔也教同学们学学,但不赞成他们真的去算,因为这是靠不住的。算命有它深奥的哲学道理,这里我们暂时不谈。至于它所推演的内容,统括而言,不过是妻财子禄四样东西。对女性讲就是夫财子禄。这辈子家庭丈夫好不好?有没有钱?将来成家儿女如何?生活有无问题?前途功名怎样?然而就算命的原则来说:这一切,只用一个“才”字就可以简单概括了。“才”字代表钱财、文才,乃至人长得漂不漂亮的人才,都包含在内。
有人算命回来问我,老师啊!算命的说我有财,结果我没有什么钱。我说你怎么没钱?你今年结婚讨太太,太太就是财产,大财产进门啦!结婚就要花钱嘛,是有钱你花掉了。所以算命拿“才”讲一个人命中有财,可是人长得漂亮,已把财占去;或者读书人学问好,抵消了财就穷了。要是又聪明又漂亮又有钱,天底下的好事给你一个人占尽了,人家占什么啊?这个世界公平得很,占了这样就缺少那样,因此我们可以了解缘的道理,不一定圆满。
由“才”与“缘”我们再来谈谈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故事。在座大概很多人打麻将吧?打麻将的祖师爷就是这位才女。为何她发明打麻将呢?同我们今天在座的外省朋友一样,宋朝也几经动乱,北方金人南侵,她随着大家逃难到浙江金华。国家的事,家庭的事,使她很痛苦。先生虽不坏,到底学问能力没有她强,因此感觉生活不美满,此国仇家怨相逼的结果,便时常邀几位女好友到闺房玩玩,而发明了打麻(马)将。因为北方军队都是骑马打过来的,所以要把那些马上的兵将打下来,就叫打马将。
这是她所发明排遣内心苦闷的方法,一个人要想办法把自己内心的痛苦消化掉,如果一直压在心头,就是对人生缘处理得不好,那是很笨的。李清照女士善于处理,但是她的心境还是很痛苦的,我们一读她的著作便知。她作的词非常有名,其中一厥词,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在一块,很凄美,这些充满伤感意味的诗句,我们年轻时都喜欢读。
到了中年,尤其老年,便不忍也不愿意读它了,尤其李清照的名句,“枕前泪共阶前雨,隔着窗儿滴到明”,正是她为国为家的痛苦写照。这种境界我想在座的外省朋友都同样经验过的,想到前尘往事,通宵不寐,眼泪把枕头都哭湿了,同时窗外的雨水,也落了整夜,似乎与自己共洒同情之泪。李清照的词都很悲观,然而她也有了不起的一面,并非整天对雨流泪。
感于现在社会的处境、常使我喜欢提到她的另一首描写项羽的诗。楚霸王是历史上的英雄,此诗可代表今天大家的心情:“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由此可以看出到了晚年,她的胸襟气魄,依然如此,是个大英雄。以学佛来说,具有大勇猛金刚菩萨的气概。
在台湾,诸位今天能在此讨论佛法因缘的问题,是有福气的。不管我们个人遭遇如何,学佛的人,当看到太热闹的场面便兴起莫名的悲哀情怀,看到社会太安定,就联想到后面享福过度的坏处。今天我们的文化与社会的层面,看来很安定很繁荣,但是每个人心理都很痛苦。我有许多各方面的朋友,佛教、天主教、基督教、回教都有,因为我不太界别任何宗教,所以宗教反正都是劝人为善,都有它的好处,至于形而上的道理谁高谁低,那是另一主题,暂且不谈。我看看许多朋友,到了晚年,夫妻两人很可怜,同美国老年人一样。儿女长大了,出国的出国,成家的成家,搬到外面成立小家庭,最后两老在家,什么人作伴侣?电视机。两个人待在家中,正应了两句古诗:“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对断肠人”。因为我看看你也不像十几岁时那般漂亮,你看看我头发都白了,没得看了。两对眼睛只好看电视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早已不是当年一起买电影票看电影那种爱情了。将来中国社会这种情况恐怕愈来愈严重,所以年纪大或中年十岁以上,就要有个安排。庄子有句话:“哀乐不能入”,谈到人生的经验,到了中年,哀乐就不大分了, 悲哀与快乐都差不多木然了。 因此过了中年到老年,奉劝大家最好是学佛,当然诸位都是学佛的。返老还童的外婆禅刚才送大家一本外婆禅,不是向大家推销书,而是外婆禅的作者是个学佛很好的榜样。作者名字是笔名,真名不愿意发表。这位老太太七十几岁,现在人在美国,是世家小姐出身,算得上是个半新半旧的现代才女,先生也了不起,是老牌的法国留学生,夫妇两人一生碰到几个时代——推翻满清建立中华民国、北洋军阀内争、八年对日抗战,到了台湾。只有一个女儿,是我的学生,师大东海毕业,拥有两个博士学位,很有才。后来老太太的先生死了,我说妈妈一个人住在南部怎么办呢?就把她接来台北,住在我家隔壁,也好有个照应,便搬来了。老太太信天主教,晓得我不分宗教,所以大家相处得很好,当她的女儿到哈佛深造时,特别请我多加照顾。这位小姐到了哈佛大学,不久就把妈妈接去同住。这位老太太到了美国,我看她一个人跟女儿住,很无聊,就寄了一本我的书,说不管信什么教,没事无聊嘛,学学打坐也好,她觉得有道理,就坐起来,我告诉她有问题写信给我,每天写日记,半个月邮寄一次。呵!她一路进步,现在不得了啦!七十多岁的人,越来越精神了。这还其次,为何要出这本书呢?她到了美国,一个读书的女儿是不太侍候妈,孝顺是孝顺,嫁了印度人,也是博士,生了个孙女,我们想想,假如我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我最佩服她老太太一生遭遇不痛快,心理却很平安,信上报告说,在国外住外国女婿家,带小孙女,不当成是家,而是住旅馆,女儿女婿是旅馆的老板,今天在此做客,住到哪一天算哪一天,因此我佩服她处理的方法很好。晚年学学佛,打打坐,带带小孙女,把自己的人生看成住旅馆,就痛快了,这就是一个老人善于安排自己的好例子。
小时候我家有个庙子,从宋朝几百年下来的家庙,历来曾经出过很多高僧,我父亲告诉我,其中有位高僧的对子很好:得一日粮斋,且过一日。有几天缘分,便住几天。就是说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和尚去了庙子空的洒脱境界。人生有如此解脱的心境,那么对自己一辈子的因缘遭遇便能处理得非常美满了。
评论

- 全部评论(0)
文章排行
- 09-04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第05讲-3
- 10-03南怀瑾:首次公开的秘密
- 09-01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七十八章)
- 09-02南怀瑾:《金刚经》的精华就在三个字
- 09-03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第六章)月色如水人如波01
- 09-04南怀瑾:人如何才能做到“随遇而安”?
- 09-09南怀瑾:念佛法门,非常殊胜
- 09-09南怀瑾:什么才是最大的迷信?
- 09-04南怀瑾:华严菩萨的境界
- 10-05南怀瑾:一定要正确理解念佛的“念”
- 09-02南怀瑾:鼻子通畅与健康02
- 09-02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七章 佛国随俗世还真
- 10-03南怀瑾:念佛法门的大秘密
- 10-04南怀瑾:时间用在何处最好?
- 01-14南怀谨:如何修证佛法(十三)
本栏推荐
- 09-11南怀瑾:财富的去向
- 09-10南怀瑾:行善也要讲方法的
- 10-04南怀瑾:一生收集的秘方大全
- 09-09南怀瑾:过乐观恬淡的人生
- 09-03南怀谨:念佛的同时也要多放生修福
- 09-09南怀瑾:人的生命投生的过程05
- 09-09南怀瑾:不要把自己搞得一身佛气
- 09-09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上册(第四章) 莫教幻识误明月02
- 09-11南怀瑾:生理特点与修道(一):耳通气海
- 09-09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第11讲
- 09-11南怀瑾:拥有越多烦恼越多我执越强离道越远
- 09-09南怀瑾:为什么我们还是要修持那么久?
- 09-09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第15讲
- 09-09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
- 09-03南怀瑾老师:年轻人如果“眼高于顶,命薄如纸”,就注
栏目更新
- 02-21南怀瑾先生谈缘:有缘夫妻 债务儿女
- 02-21南怀谨:自欺、欺人、被人欺
- 02-20南怀瑾:药师经的济世观(三十一)
- 02-20南怀瑾:药师经的济世观(三十)
- 02-20南怀瑾:药师经的济世观(二十九)
- 02-20南怀瑾:药师经的济世观(二十八)
- 02-20南怀瑾:药师经的济世观(二十七)
- 02-20南怀瑾:药师经的济世观(二十六)
- 02-20南怀瑾:药师经的济世观(二十五)
- 01-18南怀瑾谈认知科学、生命科学方向
- 01-18南怀瑾:悭贪嫉妒自赞毁他的果报
- 01-18南怀瑾:钱财买不到的是寂寞
- 01-18南怀瑾:众生与生俱来的傲慢
- 01-18南怀瑾老师1985年准提菩萨圣诞开示
- 01-18南怀瑾:布施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栏目
-
-
法师介绍
净土法门
居士文章
寺庙介绍
戒除邪淫
人间百态
积德改命
幸福人生
深信因果
戒杀放生
消除业障
素食护生
佛教仪轨
佛教活动
佛教知识
学佛感应
精进念佛
佛教问答
净土法门
佛教新闻
佛教故事
佛经简介
佛经原文
佛经注音
佛经入门
佛经浅释
佛经白话文
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阿弥陀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地藏经
圣严法师
宣化上人
海涛法师
大安法师
昌臻法师
大宝法王
明证法师
南 怀 谨
梦参老和尚
星云法师
慧律法师
慈诚罗珠
蔡 礼 旭
素全法师
证严法师
益西彭措
了幻法师
妙境法师
索达吉堪布
慧净法师
圣一法师
道证法师
小 和 尚
印光大师
仁焕法师
学诚法师
堪忍尊者
妙祥法师
妙莲老和尚
印顺法师
法宣法师
元音老人
刘 素 云
济群法师
达真堪布
开愿法师
耀一法师
静波法师
黄念祖居士
广化法师
净界法师
明一法师
陈 大 惠
果戒法师
如本法师
寂静法师
生根活佛
果真法师
彭鑫博士
果卿居士
定弘法师
宏满法师
胡 小 林
宏圆法师
心经
忏悔
感情
堕胎
人生
回向
施食
大悲咒
精进念佛
释迦牟尼
观音菩萨
地藏菩萨
普贤菩萨
轮回
福报
感应
自杀
财富
供养
仪轨
药师佛
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
观音心咒
文殊菩萨
弥勒菩萨
拜忏
因果
婚姻
生活
因缘
楞严
往生
普门品
深信因果
积累福报
净土法门
学佛问答
佛法治病
健康
法会
菜谱
爱情
布施
华严
助念
地藏经
消除业障
戒除邪淫
积德改命
戒杀放生
孝顺父母
超度
持戒
功德
家庭
生命
持咒
临终
准提咒
子女教育
阿弥陀经
准提菩萨
无量寿经
因果报应
手淫
皈依
感恩
放下
打坐
抑郁
财神
舍利子
同性恋
学佛弟子
药师佛咒
西方三圣
山西小院
附体
开光
生气
智慧
算命
出家
宽容
地藏七
东林寺
婚外情缘
感恩父母
传统文化
中阴
随缘
癌症
痛苦
情爱
姻缘
佛教
往生咒
金刚经
学弟子规
合作伙伴
-
请添加QQ:1750995114
-
玄裕法师
玄裕法师微信
阿弥陀佛
普度众生 -
公众号
清禅寺公众号
普度众生
欢迎虔诚向佛之人互相交流 -
微信捐赠
乐善好施之人
法体安康
家庭幸福圆满
您的帮助能造福更多人 -
支付宝捐赠
乐善好施之人
法体安康
家庭幸福圆满
您的帮助能造福更多人 - 返回顶部
备案号:皖ICP备12345678